2010-07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延安圣地纪行
作者:黄禹康
革命圣地延安是我多年来一直向往的地方,前不久我终于如愿,走进了杨家岭、枣园、宝塔山……
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五华里处,安静、隐蔽。1938年至1943年,中共中央在这里领导了中国革命,坚持了抗日战争,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在这里召开,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3日,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开幕。会议旧址大门面向西南,进门为中央大礼堂,礼堂为砖木结构穹隆式建筑。礼堂里面,宽敞明亮,主席台上挂有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台下,整齐地放着一排一排座椅,座椅的前面,放置着一张桌子,是大会发言时用的。我们禁不住走向前去,伫立在桌旁,环视会场,仿佛看到了当年革命老前辈们,在倾听着大会的发言,在聆听着毛主席的讲话;看到他们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在追求着、探索着。礼堂后面有一座三层小房,是当时的中共中央办公厅所在地。北面山上最西边的院子是周恩来的旧居,东边的院子是朱德旧居,向东是毛泽东旧居。毛主席住的院子不大,窑洞也不算宽敞。在毛主席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当年他在这里写的大量著作,俯下身子,仔细观看,有《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文章。在毛主席住的院子外面的空地上,放有一张小石桌,那是毛主席当年接见美国著名女作家斯特朗的地方,就在这石桌旁,毛主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英明论断,鼓舞了全国广大军民的革命斗志。
在毛主席旧居不远处,有一排窑洞,那是当年的“招待所”。别看窑洞不起眼,在这里曾住过不少重要客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美国的军事观察组成员、西方的记者……他(她)们住过这简陋的窑洞,吃过延安的小米饭后,他(她)们得出结论:这些人(指中国共产党员)是未来中国革命的执政者!他们通过耳闻目睹,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中国共产党真正是为劳苦大众的。站在一排排土窑洞前,看着眼前的一草一木,我思绪万千。远望宝塔山顶,天边露出了蔚蓝的天空,太阳也露出了它的笑容,把它的万道金光撒向大地。
杨家岭,一处不起眼的黄土山沟,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午,在普照的阳光下,我们一行赶往枣园。
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八公里处,因枣树多而得名。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到此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亦迁入园内居住。来延安之前,早就听说毛主席在枣园住过,想象中,可能是陈旧的窑洞,荒凉的黄土坡。到此一看,可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枣园,绿树成荫,树木茂密,风景优美,园中千余棵枣树、桃树、杏树生长繁茂,环境幽静。一入园内,迎面看到的就是中央书记处的小礼堂。据讲解员介绍,这座小礼堂是1943年中央书记处的工作人员自己动手修建起来的。北面还有一条当年部队和老百姓修建的水渠,取名“幸福渠”,至今还在使用。再往前走,我们进入一个小广场,老远就看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的塑像。广场后面,是一片参天大树,顺坡而上,看到一排一排窑洞。毛主席住的窑洞,分卧室、办公室、会客室,从1943年10月直到1947年2月,毛主席一直住在这里,领导了抗日战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筹备了党的七大,毛主席在这里也写了大量的名篇著作,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关于重庆谈判》、《论持久战》等都是这里孕育产生的。据说毛主席在写作当时被尊为“天书”,并出现40多种版本,在敌占区、统战区、香港、海外广为流传的《论持久战》一文时,伏在窑洞里整整9天9夜,连炭火烧了棉鞋也全然不知。有一次,几十架敌人飞机对延安轮番轰炸,枣园被烟火笼罩,燃烧弹在毛泽东的窑洞前燃烧,弹片飞了一地。卫士们冲进毛泽东的窑洞,毛泽东依然聚精会神握笔思考。据统计,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的156篇文章,有112篇是在陕北,在延安的窑洞里写成的。
在毛主席住的窑洞旁边,有一处毛主席当年参加延安大生产的图片展览,这些图片大都是没有公开发表过的。过去看到的照片,都是一些高大威武,气宇轩昂的领袖形象。今天,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领袖的风采。在毛主席住的窑洞前,院子里摆放着几部“纺线线”车。当年,蒋介石国民党严密封锁延安边区,物资供应十分紧张,毛主席发动并领导边区上上下下,纺线织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延安纪念馆我还看到一幅照片,几百人在一起纺线线,场面十分壮观。有几个参观的年轻女士,正在穿着八路军的衣服,试着纺线拍照呢。我也不由得坐下来摇纺车,让别人给拍了照,作为永久纪念。
时间过得真快。太阳西斜时,我们一行人又兴致勃勃地登上了宝塔山。
在山门旁,一行诗跳入我的眼帘:“……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心中霎时升腾起一种温暖的情愫,好像他乡的游子终于投入到了母亲的怀抱。宝塔山在苍松翠柏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古朴庄重、宁静。宝塔山海拔1135.5米,宝塔高44米,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塔的周围已开辟为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在塔的旁边,还有一口据说是明代铸造的大铁钟,当年为了防空,党中央曾用它来做警报之用。站在塔下面,仰望塔顶。宝塔犹如一把利剑,巍然直插蓝天。从这里俯瞰延安古城,延河像一条飘带穿城而过,流向远方。此情此景,我仿佛听到了那首豪迈激昂的老歌——《延安颂》。
宝塔山啊,宝塔山,你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你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
巍巍宝塔山,排排土窑洞……这里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人们歌颂宝塔,怀念宝塔,歌颂土窑洞,瞻仰土窑洞,是在缅怀党中央在延安的烽火岁月和革命业绩,是在怀念那延安的艰苦历程,歌颂那延安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追寻当年,就是要进一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歌颂和弘扬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