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期●海外见闻●

透过硝烟 祈盼和平

——参观澳大利亚国家战争纪念馆

作者:李晓虹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是一座异常美丽静谧的城市,城市的中轴线上有一座呈十字架形的青灰色圆顶的建筑,是澳大利亚国家战争纪念馆。它位于格里芬湖北面,毗邻国家美术馆、国家图书馆,与国会大厦直面相望。2004年8月,我曾带着上海小记者暑期培训班的孩子们一起到过此地,在蜻蜓点水般的足印中感受肃穆的一瞬,曾让我回味很久;十年后再访堪培拉,是执意要再去细细地参观一次的。

4月15日的午后,我们沿着澳纽军人路来到这座设计别致、匠心独运、装饰精细的澳大利亚国家祭坛。此时恰逢澳新军团节的前十天,纪念馆的门口有几支在为4月25日纪念活动进行彩排操练的军人队列,电视媒体正在摄像。步入纪念馆,跳入眼帘的是兀立的纪念碑,悠悠的长明火,以及刻在墙上的102600多名阵亡官兵的姓名和一段文字,大意为:当你进入这个纪念馆,请放慢脚步,不要打搅安睡在这里的烈士的灵魂,他们的存在让这个国家得以清楚地认识到它的价值。

地处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四面环海,令它免于外来战争的纷扰,它的本土不曾为战火硝烟熏染,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它与世隔绝,作为英联邦成员,澳大利亚曾11次卷入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均有数以万计的澳洲民众为着各自的信仰而投身到各场战役。虽然多年以来澳大利亚政府亲美、英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和参战的双重价值观令我们有不认同之处,但是通过展览叙述的澳大利亚战争史、军事史以及传达出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警示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展示大厅的左边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展厅,右边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展厅,正前方为连接左右的中央展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展厅,澳新军团登陆战的内容占有突出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展厅题材较为广泛,涉及澳军参战的各个战场,太平洋战场和澳洲本土的资料和展品更加丰富。每个展馆内都陈列着一些人物或兵器的模型,除了文字说明外,都附有相应的历史照片以及珍贵的实物,有较详细的描述。在中央展厅,主要展示一些超大体积的展品。在微弱的光线下,依次排列着各种飞机,有轰炸机、战斗机、直升机等,参观者可以借助梯子进入机舱内观看。当然,我们以参观二战馆为主,非常想通过参观了解反法西斯战争中澳洲军人的业绩。有一位担任义务讲解员的澳洲老兵热情地讲解引导,我通过女儿的翻译,得以更便捷地参观。二战史记载,尽管在珊瑚海和所罗门群岛之战中,盟军粉碎了日本进攻澳大利亚的企图,但在1939年至1945年期间,澳大利亚沿海曾多次受到日本潜艇的攻击。展厅内有悉尼港受袭击遭破坏的照片,陈列着被击沉的潜入悉尼湾的日本海军微型潜艇。不仅有照片、实物,还有油画雕刻等艺术手段表现,更通过激光、影视、立体声音响等高科技技术,逼真地再现了当年激烈的战争场景,令人如临其境。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700万人口的澳大利亚有 57万人参军,每 10个18岁至 35岁的男子中就有 8人曾在军中服务。澳大利亚共有 33826人阵亡,约有 18万人受伤。反战经典电影《桂河大桥》折射了二战期间的一段历史:当年日军占领泰国期间,强迫盟军战俘建造桂河大桥和铁路连接缅甸及暹罗,这些在残酷虐待下表现坚韧的斗争意志的战俘大部分来自澳大利亚。纪念馆有一条“拉哈大屠杀”的条目是这样记载的:1942年一支约300人的澳大利亚部队被派往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安汶岛,守卫那里的机场。1月30日,一支兵力强大的日军部队登陆该岛,战斗进行到2月3日,澳军和荷兰军队被日本军队俘虏,之后,这些战俘分4批被日本军队屠杀在机场附近。一些人被刺刀刺死,一些人被砍头,一些人被棒打致死,没有幸存者。对此事件的叙述,大部分来自日本和印尼目击者,以及1945年重新夺取安汶岛的澳大利亚部队在万人坑中发现的可怕证据。有一张令人震惊和愤怒的照片,一名战俘被蒙着眼睛,跪在地上,旁边一名日本刽子手高举军刀朝战俘的头砍去。据统计,二战中被日军俘虏的澳大利亚军人有三分之一没能活到战争结束,饥饿、疾病、过度劳累和遭到虐待是战俘大量死亡的原因。一幅幅照片、一个个故事,记录下那段黑暗的日子,记录下战俘们不屈的身影,也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永久地钉在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同时前来的参观者中,我目睹许多澳洲本土的老人,有的步履蹒跚,有的坐着轮椅,有的由年轻的后辈搀扶着,有的人西服上还挂着闪耀的勋章,他们在追思厅默哀,在放映厅观摩二战纪实片。虽然没有前去攀谈,但那肃穆、沉思、缅怀的状态,让我猜出他们的身份:或许是依然健在的二战老兵,或许是老兵和阵亡者的后代。作为来自二战中国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后代,我们向这些令人尊敬的老者默默地行上注目礼。

为了缅怀和表彰军人对国家所作的牺牲和贡献,澳大利亚每年4月25日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是绝佳的旅游景点,更是人们反对战争,反对恐怖主义,祈盼世界和平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