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期●老区采风●

猕猴桃富了永安人

作者:史昌源 吴敦和 李存余


扬州市江都区樊川镇永安村已成为种植猕猴桃的专业村,全村4000多亩耕地,有1200多亩栽植猕猴桃,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2013年三业产值5.48亿元,集体收入50多万元,人均收入2.018万元,先后获得扬州市小康示范村、江苏省生态村和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等荣誉称号。

早在20世纪90年代,回乡务农的退伍军人王忠在《中国果树》杂志上看到一种叫猕猴桃的水果,祖籍在中国,20世纪40年代被新西兰开发成创汇产品,而中国在80年代初才引起重视……这条信息不由让王忠眼前一亮,心想,老祖宗开发的产品能在国外开花,我们为什么不能开发呢?于是,他悄悄在自家的承包地里开始了特色果业探索。没有资金,他向银行小额贷款,远到湖北农科院买了300棵猕猴桃嫁接苗和0.5公斤猕猴桃种;不懂技术,他与科研单位攀亲,向内行人请教,还自费订阅了科技书报,刻苦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努力,猕猴桃根部嫁接技术获得成功,种植的猕猴桃已开花挂果,市场销路很好。他被江都市评为致富能手,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

为了使自己种植猕猴桃技术惠及村民,让村民致富,王忠采取了三条措施。

(一)干部带头,先行种植。村干部每人带头种2~3亩猕猴桃,组干部每人种1~2亩猕猴桃,就这样麻团滚芝麻,一个一个往上加。一下子由开始的3户发展到24户,种植面积从20多亩发展到200多亩。

(二)科技户带动一般户。村里从培植科技户入手,每户带动2~3户,经过几年滚动发展,全村猕猴桃面积增加到近千亩。

(三)专业大户帮带贫困户。共产党员杨殿龙是全村最早的猕猴桃种植大户,先后帮带5、6户贫困户。如贫困户杨文宝,新栽种的2亩多猕猴桃,发育不良,于是杨殿龙深入到田间察看,发现园田垅平、沟浅,排水不畅,有受渍现象,便指导杨文宝及时排水降渍和防虫治病,使杨文宝2亩果树第二年就挂果卖了5000元,第三年卖了1万元。

由于工作实在和管理得当,村里第一批栽下去200多亩猕猴桃,三年大都开始挂果,经有关部门测试,鲜果酸甜适度,维生素丰富,含糖率高出外地果3~4个百分点,全村数万斤果子未出江都市就销售一空。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由村委会牵头成立了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和宏大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农户一下子从20多户发展到50多户,返乡老板吕寿祝投入30万元种植猕猴桃100亩,宏大公司在本村流转土地600多亩,又在邻村承包了近600亩,成了扬州市种植猕猴桃最大的龙头企业。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由村党支部牵头与有关院校挂钩,按照专家指点和本地实践制定了一整套猕猴桃生产技术规程,合作社实行四统两分,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种供苗,统一品牌管理,统一包装销售,两分是分户管护,分户核算。

为了注标挂牌上名品,村里以“红星”、“红杨”、“徐香”等优良品种为当家品种,并申请了绿色食品标记,2009年使其获得“江苏省名牌农产品”的称号。

为了增加产值,村里在卖苗、售果、劳务、观赏景点上下功夫,增加收入。在销售上,他们采取上门直销,网上销售,以及经纪人托销等方法,使果品销路畅通。如杨殿龙家的8亩“红杨”,亩产2000斤左右,去年收入16万元。宏大公司1160亩果园,年产值达1500~2000万元左右。每当初夏,猕猴桃翠叶如海,花形似浪,时有阵阵芳香,吸引游人观赏。中秋、国庆,果实成熟,一串串果实,南京、镇江、扬州等地的游客举家前来观景,有采摘的,有品果的,一售就是上百斤。路上到处都是车,村里几户农家乐、10多个饭店家家爆满,连出租车的生意也火爆起来。

支柱产业上去了,其它工作也上了台阶。近几年,他们投入500万元,修建了水泥路,铺设了自来水管,疏浚了10多条河道,进行了驳岸、绿化、亮化,全村绿化率达到40%以上,还改建了厕所,进行了污水分流,达到水清气洁,真正告别了贫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