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期●我与《大江南北》征文选登●
《大江南北》给我的深刻印象
作者:蓝 瑛
《大江南北》创刊整整25年了。作为新四军的一名老战士,我对它怀有深厚的感情。它的许多文章引起我的親切回忆,也带给我很深的教育。在这25年中,它坚持以宣传革命历史,发扬革命传统为办刊宗旨,又能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针对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特点和需要,努力探索改进,并加强与作者、读者的联系,因而不断扩大了刊物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刊物 的发行量逐年增长,至今已取得发行13万份以上的可喜成绩。它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列为赠送“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刊物,这是名不虚传的。我和《大江南北》同志有过长期交往,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对刊物的深刻印象。
第一,坚持办刊方向,以宣传革命历史,发扬革命精神为根本任务,形成了刊物的特色和优势。作为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所办的刊物,《大江南北》以自身的有利条件,在这方面花了很大功夫,做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
一是它的许多文章都是记载老同志们親身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战役,有更大的生动性、真实性、教育性。也有不少文章从各种角度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既有可读性,又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是刊物介绍的许多英雄模范人物,有血有肉,事迹感人,并提高到革命人生观、世界观的深度,更富有教育意义。在这一大批人物介绍中,有在战场上、牢狱中宁死不屈的战斗英雄和革命先烈;有深入虎穴,忍辱负重,长期潜伏在隐秘战线上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斗士;也有在错误路线或错误领导下,遭到冤假错案的迫害,而始终保持革命意志和信念,平反后仍忘我为党工作的优秀共产党员……所有这些同志表现的革命精神,都是对青年一代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极其生动的教材。
三是在刊物中经常发表对革命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党的领导人及各种代表人物的纪念文章。其所涉及的人物,有从党内的扩大到非党的,从参与人民革命的,扩大到百余年来多次革命和反侵略斗争中的杰出人物,并从重要的政治、军事人物扩大到在文化科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一批著名人士。这类纪念文章不少是由他们生前战友或親属、子女所写,情深意长,親切感人。
总之,《大江南北》25年间出版的200多期刊物,展示了一幅幅宏伟的历史画卷,从各个角度突出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及中华民族在伟大反侵略战争中的英雄业绩和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我们要世代相传、永远继承和发扬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
第二,《大江南北》在着重宣传革命历史的同时,又注意与时代要求和现实情况紧密结合。首先是特别重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对党的重要会议、重要文件及重大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学习,有计划地发表老同志和青年同志的有关文章,并组织各种专题座谈会。同时,在刊物中又设有各种专栏,如“隨感录”,针对各类时政问题、社会问题、干部思想作风问题,以短小精干的杂文形式进行评论。又有“老区采风”专栏,介绍老区的新发展、新面貌,着重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同时按照党的重大政策发表相关的调查研究文章。如今年第一期专门刊登淮安市老区开发促进会对该市34个村(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调查,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作了有益的探索。此外,给我印象较深的,还有《大江南北》曾经针对思想意识领域中出现的错误观点发起的两次讨论。一次在2003年初,一家文艺刊物刊登了一篇题为《沙家浜》的小说,竟然胡乱伪造历史,恶意污辱著名京剧《沙家浜》中的英雄人物阿庆嫂和郭建光。《大江南北》及时发表“革命历史不容歪曲,英雄人物不许丑化”的一系列文章,这是代表了大多数同志的正义呼声,有力抵制了这股思想逆流。另一次在2004年3月,针对当时报刊上发表的一篇鼓吹“崇尚优胜者”的文章中的错误观点,开展了批评。该文把当年曾为照顾大局而大批下岗失业人员,称为“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认为不应对他们“亷价同情”,还妄称访贫问苦已经过时,和党中央强调的“要关心弱势群体”的重要思想相对立。《大江南北》对此发表了一批有说服力的分析文章,在当时社会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我认为这种针对错误思想倾向,旗帜鲜明地展开有说服力的分析讨论,是应该提倡的。
第三,《大江南北》的成功经验,还在于它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的办刊传统,注重依靠各地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及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通过艰苦细致的组织工作,扩大了刊物的群众基础和宣传发行阵地。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多年来重视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并广泛组织老同志加强与学校师生和各有关组织的联系,这些也为扩大《大江南北》的社会影响造成了有利条件。《大江南北》在各地尤其是广大革命老区,采取联络站的形式,扩展发行通讯网络,并每年召开一次专门会议,加强和这些地区大批老同志的联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年来,《大江南北》的发行量之所以能连年持续增长,这与各地有关领导和一大批老同志的热情支持,以及广大联络站同志所作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最近《大江南北》发起“我与《大江南北》”的征文,不少读者热情写文应征。我读了江阴市退休老同志薛生龙所写的题为《十年的良师益友》一文(刊于今年第五期),极受感动。作者在文中谈到,他是在《 大江南北》的激励之下,近五年来爱上了写作,每年有数十篇稿件被报刊录用。2004年起,他又把当地老干部送他的《大江南北》等好多种杂志集中起来,办了个“家庭阅览室”,得到镇上宣传科、文化站的支持,江阴市文化局又评他为“文化特色户”。接着他又办起一个家庭辅导站,吸收就近中小学生参加 ,集体学习《大江南北》,被评为江阴市关心下一代的先进工作者。由此使我想到《大江南北》在发行数量上取得突出成就之后,应把组织读刊用刊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地位上来,希望出现更多像薛生龙那样的榜样,并更多了解关心各类读者的需要,在刊物上刊出更多青年作者的文章,进一步重视对青年作者的帮助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