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期●老战士专访●

昔日杀敌女英雄 今朝育人老来红

——访江苏省“四好”离休干部马瑞琴

作者:任吉祥 李长山 张增凤

战争年代,她是海安人广为传颂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女英雄;和平时期,她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英雄本色,在各个岗位上为党为人民兢兢业业工作;晚年,她为弘扬革命传统,关心下一代奔波,被人们誉为称职的社会“家长”。她就是有70年党龄的海安籍离休女干部马瑞琴。

今年5月的一天,在江苏省海安县新四军研究会、县老促会、县关工委安排下,我们前往无锡走访了这位革命老人。

“欢迎家乡的客人!” 马瑞琴笑容满面地迎接我们。老人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声音宏亮。进屋坐定,84岁高龄的她讲述了自己的一生。

15岁入党的“儿童团长”

马瑞琴1930年出生于江苏如皋,抗日战争爆发后,如皋成了敌占区,日本鬼子和伪军在城里烧杀掠抢,惨无人道。为避难,她父母将马瑞琴和她的一个弟弟带到海安南郊的陈家桥,寄居在一个远房亲戚家里。1940年新四军东进,同年10月中共泰县县委、泰县人民政府在海安成立,新政权为巩固革命后方,派出了民运工作队到陈家桥通学桥一带开辟工作。工作队把她家作为堡垒户,经常在那里开会,有的民运工作干部还在她家里“打埋伏”(住宿)。当时马瑞琴只有10岁,与民运工作队干部过红胜大姐成了好朋友,过大姐给她讲了许多革命道理,她幼小的心灵就有了志向,做人就要做像她们那样的人。1943年,马瑞琴进入通学桥中学(后称“泰兴三中”)读初一,并加入了“青年解放团”(后改为青年团)。当时学校秘密建立了党支部,1944年3月,接纳马瑞琴为共产党员,那年她15岁。1942~1943年日本鬼子和伪军相勾结经常下乡骚扰解放区。马瑞琴所居住的海南区树人乡的儿童就组织起来成立了儿童团。小小年纪的马瑞琴参加儿童团并担任了儿童团长。儿童团在全乡的交通要道都设立卡口,站岗放哨,检查通行证。各岗哨都配备铜锣,如有敌情,即鸣锣报告。有一次马瑞琴与其他儿童团员查到一个捡字纸的人,见他形迹可疑,就把他交给民兵大队部,经查实是一个汉奸。

出生入死的“游击队长”

夕阳似火的社会“家长”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夏秋之际,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向我苏中解放区大举进攻。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我军在苏中组织了七次大的战役。7月30日开始为时三天的海安保卫战,就发生在马瑞琴所在的海南区,当时马瑞琴是区委的妇女科长。保卫战的三天三夜,她与地方上的同志日夜奋战在第一线:挖战壕,做军鞋,送军粮,组织担架队,冒着枪林弹雨往阵地上送物资。海安保卫战结束后,为执行新任务,主力部队北撤。为机动灵活与敌人周旋,海南区委把全区方圆400多平方公里的地盘分为四个“战区”,马瑞琴负责的是东北战区七个乡。根据区委指示,她组织了游击队,称为“东方大队”。游击队长马瑞琴一边组织全区的妇女对敌斗争,一边带领游击队的同志打游击,当时的口号是:一手拿枪,一手拿算盘,挑灯夜战搞土改分田地。敌人对马瑞琴恨之入骨,到处张榜悬赏,抓住马瑞琴等重赏300~500担稻谷。马瑞琴束着老布围裙打扮成农村妇人,在老百姓的掩护下,一次又一次脱险。敌军10个旅驻扎在南通、如皋、海安、泰兴、黄桥等城镇,联成对我方的封锁网,对革命老区拉网“会剿”。我方留下部分精干队伍坚持内线斗争。当时通往北线的水陆干线都被敌人切断,必须开辟一条地下交通线。马瑞琴负责的“东方大队”根据上级指示,建立了若干情报联络点,配合区交通站在夜间掩送南来北往的同志。冬天过河没有渡河工具,他们用一只大木桶两头用绳系好,先由一人脱衣下水游到对岸,人在木桶中,河两边的人来回拉着过河。一次马瑞琴护送通扬河南四县机关后勤近千人渡河北撤时,一马踏断浮桥掉入河中,马嘶声惊动了葛家桥据点的敌人,一时枪声四起,情况危急。马瑞琴一边组织撤退,一边狙击敌人。交通线暴露后,白色恐怖更加严重,敌人到处张贴悬赏榜文,捉拿马瑞琴等。捉不到马瑞琴,疯狂的敌人就抄了她的家,烧了两间草屋,并把她母亲和弟弟抓去作人质,企图迫使她投降。马瑞琴满怀仇恨,带领游击队给敌人以狠狠打击。当时的新四军《苏中报》曾刊登了马瑞琴的英勇事迹,称她为“女英雄”。

和平年代,作为首批接管无锡的干部,马瑞琴随时听从党的安排。工作岗位不断变动,可她始终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从不搞特殊化。几十年来她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保持劳动人民艰苦朴素的好传统,不计个人得失,为党为人民兢兢业业工作。1981年她调任无锡市对外贸易局党委书记、局长,呕心沥血,想方设法,开拓创新抓效益。她离休前两年担任无锡市国际贸易促进会会长,一如既往地关心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为无锡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忘我操劳。

夕阳似火的社会“家长”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1987年马瑞琴离休了,可她革命热情不减,把主要精力用在关爱下一代和新四军研究会工作上。她担任过无锡市新四军研究会的副会长,参加组织了许多有革命意义的活动,还撰写回忆文章,作为对下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她经常为机关新职工、入党积极分子讲革命传统故事,以亲身经历教育他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年代。她同时担任三个中学的校外辅导员,每年要到学校做十场左右的报告,受教育者有上万人次。马瑞琴还对一些困难家庭的学生给予经济资助。她在无锡资助了三个小孩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每人每学期1000元左右。每年春节,马瑞琴都不忘给社区困难户送钱。她每年还花费1000多元订了20份《大江南北》杂志给学校和居委会。江苏省海安县是马瑞琴的故乡,是她出生入死战斗过的地方,她始终不忘家乡人民的养育之恩。她看到家乡还比较落后,还有不少孩子上学有困难,从2007年开始先后向母校海安县海安镇通学桥小学捐款八万元,建起“马瑞琴助学基金会”,已有近百名学生受益。

结束走访已近黄昏,我们与老人握别。她千嘱咐万叮咛:“说话写文章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不要夸大。”我们走出很远回头看,她还站在门口朝我们扬手。夕阳中,这位身材矮小、满头银发的革命老人浑身散发着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