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期●老战士专访●

战地蓓蕾春永驻

——访新四军女战士王曙

作者:谢 民

2013年第8期《大江南北》刊登《大伯盛志明  难忘“鱼水情”》一文,讲述盛志明在战斗中负伤后,被转移到苏北老乡家中治病养伤。这户老乡家中有一位老大娘和她的孙女。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根本找不到药物,老大娘在田地里挑来马齿苋,洗净后熬水给他治疗,“一个扎着羊角辫子的七八岁小姑娘”捧着一碗红糖小米粥给他吃。而一次他到屋外,看到大娘和她的孙女吃的竟然是野菜汤……自当年病愈离开老大娘家后,老大娘的深情厚谊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数次托亲友寻访救命恩人,但都无功而返。笔者最近有幸采访到文章提到的这位小姑娘,她的名字叫王曙,如今她年逾80岁高龄,还积极参加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工作。

王曙原名王淑贞,1930年5月出生于江苏射阳老五区(建立政权后改为四明区)王塔村南场。她从小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八九岁时她就帮助祖母照料在自己家里养伤的新四军伤员,10岁时成为四明区地下党的“小交通员”、新四军的抗日救亡宣传队宣传员,12岁时成为王塔小学抗日儿童团团长,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根据地的小警卫员

射阳东临黄海,境内沟河港汊纵横,田地多为盐碱地,庄稼长不好,百姓生活非常苦。王曙父母以种田为生,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但王曙勤快、聪明伶俐,总能帮助大人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对华发动全面进攻。不久,淮阴、盐城、阜宁等城市相继陷落,合德、陈洋、通洋等集镇也被日本鬼子占领。七八岁的王曙每天看见据点里的鬼子开着汽艇出来“扫荡”,就跟随大人四处逃难,过着食不果腹、睡不安枕、一日数惊、度日如年的日子,年纪虽小,但心里早已埋下了仇恨日本侵略者的种子。

1939年,新四军游击队来到了王曙的家乡,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讲解抗日斗争的策略。王曙领悟到革命的道理。

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王曙认识了新四军的吴羽舟、周旭东、周因(女)等同志。

有一天,吴羽舟、周因找王曙谈话,问她:一是让你观察周围路上行人,如果有陌生人来,就上前盘查,向他要路条;二是注意据点里鬼子的动向,如果听到“洋油舶子”(汽艇)的声音,你就敲锣;三是需要你贴标语,发传单。这些事你敢做吗?王曙怀着对日本鬼子的仇恨毅然答道:“我不怕,敢!”

四明地区河港纵横交错,日本鬼子每次下乡“扫荡”,都乘汽艇,只要一听见汽艇响,就知道鬼子来了。一次,陈洋据点里鬼子集结乘汽艇出来了,王曙发现后,立即敲响了锣,很多百姓拿着东西逃难,鬼子的机枪向小关子渡口乱射,子弹像雨点一样落在水里。这时,敲完锣后的王曙就钻进芦苇荡中躲起来。接着,通洋据点里鬼子又开着汽艇出来了,准备在邱光南霸口登岸。王曙见状,又立即拼命敲锣。鬼子还没有完全上岸,就被游击队打得丢盔弃甲。

动员抗日的小宣传员

1940年,乡村里成立了儿童抗日救亡宣传队。王曙也参加了宣传队,成为当地“知名”的宣传员。

她经常出没街头巷尾贴标语,发传单。在集会会场、群众赶集的集市演唱《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革命歌曲。她担任大型抗日节目淮海戏《渔浜河边》、《刘桂英是朵大红花》等剧的主角。《渔浜河边》揭露日本鬼子令人发指的罪行。该剧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当地一位孕妇惨遭日本鬼子强奸后被杀害……戏演到高潮时,演员在台上哭,看戏的群众在台下哭,哭声、抽泣声连成一片。此时,会场的群众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高呼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抗日救亡宣传队还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为了阻拦敌人的汽艇下乡“扫荡”,党组织决定在射阳河西建坝。由于建坝工程大,需要动员射阳河两岸的群众力量。于是,党组织让王曙和一位擅长拉二胡的盲人组成文艺宣传小分队,到射阳河两岸进行宣传,将建坝的重要意义等编成歌词唱出来。射阳河两岸男女老少齐上阵,群众都发动起来了,有的将自己家里门板卸下,有的将自己家里树锯倒,有的砍来自己家芦苇等……

隐蔽战线的小交通员

敌人占领城镇后,到处设立关卡,检查过路行人。情报传递、信件传送工作非常重要,也更加困难。党组织安排王曙担任“小交通员”。王曙利用她人小又是女孩子,不容易引起敌人注意,经常穿梭在日本鬼子和伪军重点把守的东洋、通洋、合德等集镇,出入于敌人的眼皮底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一次,王曙配合一名新四军战士将一份机密情报送往合德地下党的机关。新四军战士身着便装,推着木轮小车,王曙将情报缝在胸前的衣襟里,背着包裹跟在后面,乔装成走亲戚的样子。经过敌人的关卡时,被日本鬼子拦住盘问。王曙从容应答:“是走亲戚的”,便安然通过了。

为适应当地抗战的需要,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王曙从王塔村搬迁到了敌人占据的四明镇。新四军在通往四明镇交通要道的小桥边面食店设立联络点。白天,王曙在店门前一边用纺车纺纱,一边注意过路行人。如果有客人进店用餐,她就到店里帮助烧火,从灶洞里观察客人的情况,从他们举止言谈来辨别他们的身份和动向,发现有可疑情况及时汇报。
一次,王曙在前往县政府的路上遭遇自卫团的围捕。她拼命跑进前面的一个村庄,冲进一户人家。屋里的老奶奶看见姑娘身后有伪兵追捕,就一把将王曙拉进堂屋后面的暗道里,迅速关上暗道的门,自己坐在门前。当追捕的伪兵进屋询问时,老奶奶回答没有人来过。王曙进入暗道后屏住呼吸,不敢出声。等敌人退去后才出来。老奶奶叮嘱她,让她从水稻田猫着腰走。王曙回忆说:“后来知道这家人姓吴,救我的这位老奶奶,人们都喊她吴妈”,“老区人民和新四军血肉相连,鱼水情深,我这条命是群众多次救下的”。

别看当年她年龄小,可作用不小,动员参军,她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帮助组织妇女送丈夫、送儿子上前线;前方打仗,她手工赶制军鞋、军袜,支援前线;前方伤员被抬回来,她帮助护理,送茶水、煮鸡蛋慰问伤员;带路、贴标语、送情报……事事跑在最前面。她被大家称作“尖兵”。

革命者永远年轻

1988年王曙从徐汇区老干部局副局长岗位上离休,至今已20多年,但革命意志从来没有衰减。离休以后,她担任徐汇区关工委负责人,区扶贫协会会长、区纪委廉政监督员等,先后多次获得区政府机关先进工作者、市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她时常告诫家人: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老区人民对革命事业的无私支援。现在那里还很穷,有的孩子还读不上书。为了扶贫济困,她身体力行,参加创建徐汇区扶贫协会,担任秘书长、会长。协会创建5年来,王曙为资助老区希望工程,资助本区贫穷的孤寡老人、残疾特困户、贫困学生而奔走呼号。2000年她将节省下来的2万元和20多件毛线衣,支援苏北老区盐都、射阳县希望工程。在她的带领下,协会共向云南、湖北、山东、安徽捐助衣被5000余件,向山东聊城(孔繁森家乡)魏庄乡中心小学等100多名贫困生资助4万元。为了使捐助款落实到位,王曙不顾困难,风尘仆仆,亲自来到山东莘县魏庄中心小学。面对数百名县、区干部、教师学生,她感慨万千地说:“上海人民不会忘记山东老区人民的支援,上海解放时,有很多山东老干部参加接管工作。我们这次来是带着对山东人民的深情厚谊而来的,是向莘县人民表示慰问来的,我们带来的资金虽然不多,但它象征着我们和老区的人民心连着心。”

尽管已是髦耋老人,但王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位热心奉献,可亲可爱的老人。人们说,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笔者衷心祝她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