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期●文化战士天地●

“卢沟全狮”警后人

——军旅书法篆刻家周文波

作者:陈金松

北京市丰台区军休干部周文波,是一位知名的篆刻艺术家,被誉为“京华篆刻卢沟桥雄狮第一人”,今年79岁。他用几十年的心血,将卢沟桥上485个狮子镌刻成石印,再给每个狮子配上一方篆刻,创作了110米的巨幅长卷《卢沟桥全狮图》。这是卢沟桥建桥800多年来首次再现卢沟桥全景的“稀世珍品”,是一件具有中国传统工艺特色的大型篆刻极品,填补了我国篆刻史上的一项空白。

周文波,1935年生于冀中平原的晋州市北寺村。他17岁从晋县师范毕业后当了小学教师,1956年走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从战士到干部,由连队到机关,一步步晋升至团职干部。因受舅父的影响,周文波自幼酷爱篆刻,入伍后在紧张的军政训练之余,刻苦自学篆刻艺术。

刻苦磨练   独创一格

 “夜半伏案刀落石,闻听鸡鸣方知晓”,这是对周文波攻克艺术篆刻的生动写照。“事情成功之前没有不艰苦的”,这是周文波的亲身体验。1979年他调入石家庄步兵学校工作后,白天军政训练繁忙,只好晚上加班创作。几十年来他很少晚上12点之前睡觉。星期天、节假日成了他创作的最好时间,只要拿起刻刀来,就忘了吃喝。有时做米饭,放上米忘加水,结果饭糊锅底穿。生病住院,就把病床作为创作台,常常躺着构思,在肚皮上打草稿。1982年在参加北京军区第二批转业干部河北移交组工作时,正值盛夏,他白天冒着酷热四处跑点,给转业干部联系工作,晚上坚持搞篆刻创作。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字画合一的《燕赵风光》组印。他把正定县的隆兴寺、赵州的大石桥、长城起点的老龙头、承德避暑山庄的离宫等河北省的名胜,都刻在了印面上。时任河北省省长的李尔重看到后,高兴地挥笔题诗:“甲骨金文久,大篆石鼓传,峄石秦印朴,竹筒熹平端,真刻远有范,铁笔岂无先,代代育新秀,只今百卉鲜。”随着工作的变化,周文波的家被安置在距“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地不远的长辛店,每次出入京城都要路过卢沟桥。

桥上的狮子闻名于天下,这些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蹲坐在石柱上,仿佛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静听桥下的流水声——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在无数的朝霞落晖中,周文波面对几百座栩栩如生的石狮子,脑海里常常呈现我29军将士与日本鬼子英勇拼杀、血染石狮、慷慨悲壮的场面。他想起眼下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贼心不死、旧账不认的现状,想起自己小时候曾挨过日本鬼子耳光的耻辱,8个乡亲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大姨夫也被鬼子兵当靶子活活打死。国仇家恨,刻骨铭心!他决心要把对祖国的爱,对日本侵略者的恨,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这一切,使周文波萌发了创作冲动。起初,他想把每个狮子刻印出来,但粗略一算,即便采用缩小50倍的方法,整体长度也要5米多,而狮子却只能有7毫米大。这样就会出现桥体太长不好展放、而狮子太小直观效果不好的情况。很长时间他徘徊于立体效果上,迟迟没有进展。

后来,有人提议搞成老残破式的画,引起了他的遐想。《卢沟桥文集》中提到狮画方面遗留下来的文物。是啊,何不创作一部《卢沟桥全狮图》巨幅长卷呢?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首先是定型,究竟用什么艺术形式反映群狮的雄姿,经过雕塑、刻石、橡皮泥造型的反复试验,最后确定以石刻为基础形式。石刻狮画属篆刻范畴,是肖形印的发展,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它体现了木刻的板块效果,汉代画像石刻的点线残断效果和黑白画的反差效果。

其次是选料,用青田石、万寿石、巴林石固然珍贵,但价昂而块小,裂纹又多,含铁矿渣,不适宜锯片刻狮。后来就选用叶腊石。这种石材质地好,块也大,可按需锯开。他从1989年8月开始采料,用钢锯把大块石料锯成10厘米见方的石片,再用粗砂布打,细砂布磨,水砂纸抛光使之成镜面般平亮。废寝忘食,埋头苦干,一天干十几个小时,每天是一身石粉一身泥水。

三是取样。1990年春天,他开始着手对卢沟桥上的狮子进行拍摄,做为艺术创作的素材。他每天蹬着三轮车拉着梯子,往返于家与卢沟桥之间。从桥东头北侧开始,逐个编号,用自己的双镜头老式照相机,从不同角度,对485个狮子一一拍照,先后重拍、补拍几十次,共用去了上百个胶卷。

第四是构思、设计、篆刻。照片毕竟是照片,要进行艺术再创造,还要面对几百张照片,进行整体构思,使平面的照片形成艺术的雕刻像。

最后一步就是刻石、定名、配印、题字了。他以加工好的石板当纸,以照片当范本,在石板上画出狮子画刻稿,然后再一一刻石。

针对狮子的口型、神态,他给每个狮子题名,将卢沟桥第77根望柱题名为“卢沟事变”。题名的内容以抗日战争全过程为主。第一部分“耳闻目睹”、“战事预感”、“风云突变”;第二部分“卢沟事变”、“血海深仇”、“唤众抗日”;第三部分“展望未来”、“面向世界”、“振兴中华”。

《全狮图》篆刻印,从仿甲骨文、古玺、秦汉印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印式入手,直到现代“以形显意,以意传神”的艺术手法进行篆刻创作。例如创作第77号望柱“卢沟事变”,他将“卢”字设计成城楼,“沟”字三点水夸张成桥与河,“事变”二字放在桥上,意为:东面为宛平城楼,两边是永定河与卢构桥,桥上发生战事。圆形篆刻印象征“卢沟晓月”,边有破损,象征国土遭敌践踏。第87根望柱上的石狮子有一道裂痕,据此题名为“血海深仇”,狮子篆刻为“劈头开脑”,“血流成河”,以控诉日寇,警醒后人。

刻石完成了,还有个拓印的色彩问题。用红色显然失真,黑色又过沉,最后选用了灰和赤黄的混合色。使狮印的色彩更加古朴、逼真,而且比原石的色彩更丰富,壮丽。

周文波创作《卢沟桥全狮图》自始至终都是在边探索、边改进,刻刻停停、停停刻刻中度过的。由于周文波在北京社会活动较多,影响创作进度,他与老伴商量,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远离子女,回到老家晋州塔上村,闭门谢客潜心创作。

历时十年,一部根据狮子神态命题,一狮拟一词,一词治一印,一词题写一幅字,集词、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长卷——《卢沟桥全狮图》,终于问世了。

功成名就   誉满京华

周文波数十年如一日,终获正果,成为一名誉满京华的篆刻艺术家。是的,《卢沟桥全狮图》曾带他飞翔,带他拼搏,并让他得以色彩斑斓地圆梦。他的艺术人生也因此而得以绽放,闪烁出灿烂的光辉,喷发出醉人的芳香。

《卢沟桥全狮图》的部分作品曾在北京市丰台区展出,入选“93国际中国书画博览会”,“95北京国际书画周获奖作品展”,“北京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名人书画精品展”,并被丰台区档案馆收藏。1997年纪念建军70周年时,《卢沟桥全狮图》首次在首都军事博物馆展出,各界人士普遍反映,这是一部难得的爱国主义教材。各报刊和中央电视台以及河北省电视台都作了报道。巨幅长卷惊动了各界领导,李德生、廖汉生、李来柱等抗日将领和李铎、刘章、石祥等著名书画篆刻家纷纷挥毫题词祝贺。老红军书法家罗铭题贺“稀世珍品”,“龙飞凤舞起风云,文波篆刻世绝偏。谁说神州少才子,改革涌现一代人”。北京市委原副书记欧阳文安题词:“自警自励,永世不忘。”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汉生挥笔题词:“卢沟月圆,祖国一统。”中国书协顾问李铎题词:“牢记国耻,振兴中华。”著名诗人刘章题词:“东瀛祸水起卢沟,桥上醒狮记国仇,长卷刻成传千古,论功无逊著红楼。”石祥题词:“十年铸一碑。”

周文波用几十年的篆刻实践诠释了“苦是求学之道,勤是成功之本”的道理。其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以及全军和军区参展50余次,获奖20余次;3次参加国际展览并获奖;还在国内举办了个人书画篆艺作品展。有的作品被单位及个人收藏;有的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巴基斯坦、朝鲜、日本、葡萄牙等几十个国家的外宾。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上将对他的篆刻艺术作品评价甚高,单独接见他并当场挥毫题词:“金石留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楚图南称赞他的篆刻作品“镂金刻玉,艺夺天工”。周文波曾在《求是》杂志、《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老年报》等报刊上,发表了1000余件书画、篆刻作品;一些代表性作品还被收入《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珍品选》、《中国当代篆刻艺术大观》、《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典藏》等大型宝典。他个人还获得“艺术名家金杯奖”、“跨世纪艺术人才”、“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国书法百杰”、“爱心使者功勋艺术名家”等荣誉称号。

上一篇:竹箦童伞销全球下一篇:南天一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