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期●专稿●

追 寻,从竹沟到金寨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赴豫皖老区学习参观侧记

作者:张成

 

 

为促进学习、研究新四军革命历史,弘扬铁军精神,2012520日,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组织各分会及所属单位共43人,赴河南确山竹沟及我国著名将军县安徽金寨进行为期4天的学习参观。研究会对此十分重视,有6位副会长参加了这次活动,出发前还作了学习动员。4天学习参观,时间不长,参加者却都受到了生动的革命历史教育,深切地了解了革命前辈不怕艰难困苦为民族为人民顽强斗争的精神,大家还共同感悟到当前研究革命历史,传承革命传统,对教育培养年轻一代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是我们这次参观的重点之一。确山竹沟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然而,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党的组织;土地革命时期,创建了红军游击队,开辟了以竹沟为中心的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竹沟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的所在地,新四军二、四、五师的发祥地,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朱理治、张震等同志先后在这里领导豫、鄂、皖、苏人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了豫苏、鄂豫皖、豫鄂边敌后抗日根据地,竹沟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

竹沟位于平汉铁路南段西侧,离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很近,周恩来指出:“竹沟的战略地位非同一般,是我们在中原的依托。”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党中央关于在中原地区建立抗日据点的指示,豫南特委决定,在竹沟建立巩固根据地。1938113日,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进驻竹沟镇,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队(有1300余人),并于329日开赴皖东抗日前线,后来发展成为新四军二师的一支劲旅。

党中央十分关怀竹沟工作,19381月指示河南省委应以竹沟为中心发展,2月,派彭雪枫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兼统战委员会主任,到竹沟主持全面工作。他到任后首先协助第8团队进行了整编,之后创建“民族抗日宣传队”,创刊了《拂晓报》,亲自题写报名,并撰写了发刊词《我的良师》:“拂晓象征光明,象征胜利,是我们的追求,是我们的希望。”这份油印小报曾在豫东大地、洪泽湖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彭雪枫还根据党中央和河南省委的指示在竹沟创办“抗大”式的军政教导大队,培训大量的党、政、军骨干。

1938522日,党中央指示河南省委从开封迁驻竹沟,使竹沟成为河南抗战的领导中心。河南省委决心打破在平原地区和交通要道不能建立根据地的观点,命令彭雪枫在竹沟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随时准备挺进豫东。19389月是游击支队挺进豫东最关键、最紧张的准备阶段,毛泽东、周恩来频繁地发电报,周密部署游击支队的重大行动。930日,游击支队在彭雪枫的率领下,从竹沟开赴豫东,开展平原游击战争,以此为基础后来发展壮大为新四军四师。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撤销长江局,19391月在竹沟设立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原局,管辖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4个地区的党的工作。中原局成立后,撤销河南、湖北省委,建立豫鄂边区党委,为加强军事工作,边区党委任命李先念任军事部长,领导组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任司令员。1939117日,独立游击大队在竹沟召开南下誓师大会,向武汉外围挺进,后来发展成为新四军五师。

中原局在竹沟与延安的党中央遥相呼应,素有“小延安”之称。当时传唱着“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一声号令震破天,千军万马上前线”的歌谣。

中原局、河南省委在竹沟做了许多重要工作,先后派出了14批基干队伍,计4800余人,以此为基础,组建成新四军二、四、五师。他们还举办了干训班培训4000余人,充实到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刘少奇在此修订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后来成为加强全党思想建设的重要教材。中原局的领导,还非常重视统战工作,积极主动与周边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建立良好的统战关系,使之成为保卫竹沟的有利条件。

竹沟是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在竹沟工作过的同志,建国后有40多位担任国家及省部级领导 ,60多位被授予将军军衔,200 多位同志成长为地师级以上干部。据讲解员介绍,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曾任竹沟留守处参谋长,对竹沟怀有很深的感情,认为这段经历,是他革命生涯中十分珍贵的组成部分。一次途经竹沟,他执拗地要在当年办公兼住宿的陋室内住一晚,大家听了十分感慨,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情怀。

竹沟革命纪念馆已经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和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理想基地。

英雄的竹沟人民中还涌现了杰出的抗日英雄杨靖宇。我们在竹沟还参观了杨靖宇(1905~1940)革命纪念馆。杨靖宇率领我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敌周旋几昼夜后壮烈牺牲。他的事迹震天地,泣鬼神,深深地感染了学习参观的每一位同志。三师分会张伟萍同志在《行走中的感悟》一文里写道:“土地埋不下英雄的躯体,人心是最好的墓地”,“他的壮举似一粒永恒的火种,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二)

金寨是这次学习参观的又一个重点。金寨县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北麓,地处三省七县二区结合部,是鄂豫皖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红军摇篮,将军的故乡。1927年立夏节起义圣地——丁家埠大王庙和1929年爆发的著名六霍起义,使这里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八月桂花遍地开》也从此唱遍全国。

1932年底,4次反围剿后,国民党从鄂豫皖三省结合部划出土地,设立立煌县。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解放全境,将其更名为金寨县。这里曾经组建了11支成建制的红军队伍,长征最先到达陕北的红25军,长征结束时留下人数最多的红四方面军都诞生在金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共安徽省工委和鄂豫皖边区党委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解放战争时期,是刘邓大军建立的重要后方基地。革命战争年代,全县先后有10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绝大多数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建国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达1万多人,占安徽省革命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这里的群众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金寨是全国第二大将军县,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有59人,其中上将1人、中将8人、少将50人。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曾在境内指挥过革命战争,董必武、叶挺等曾在此组织过革命活动。据1982年统计,全县有550多位老红军在全国各地党政军机关担任重要职务,其中担任历届中共中央委员的有12人,省、部、军级领导职务的有200多人。

“红军广场”是金寨的革命纪念地,坐落在金寨老城区的一个小山坡上,集聚了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博物馆、红军烈士墓园、洪学智将军纪念碑、红军纪念堂等纪念场所,总面积25万平方米。广场入口高高耸立一个气势雄伟的牌坊,上面镌刻着由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金寨县烈士纪念馆”牌匾。穿过牌坊,拾级而上,台阶之上是刻有杜鹃花的浮雕,象征着革命在这片土地上的燎原之势;穿插在其中的11颗星星,代表了这里先后诞生过11支红军部队,左边的33只松鹤和右边的32只松鹤,分别代表红军第1133师、32师。之后,便是革命烈士纪念塔,塔高24米,寓意金寨1924年建立党组织,塔身正面镌刻着刘伯承元帅题写的“燎原星火”4个大字,背面刻有碑文。转过革命烈士纪念塔,便是八角形的金寨县红军纪念堂,犹如红军的八角帽,寓意红军精神永放光芒。堂内长廊陈列有领导人题字的碑石,正厅陈列红军群像的雕塑、老红军照片及刻名。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馆内珍藏的红军遗物,追忆革命先烈们当年在大别山地区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纪念堂东侧,是被人们称为“六星上将”(两次授上将军衔)的洪学智将军的纪念碑,洪将军的骨灰安放在此。纪念堂西侧的山坡上是红军烈士墓园,安葬革命烈士和已故老红军近200位。园内墓碑林立,松柏翠绿,环境清幽,庄严肃穆。

沿西侧山道往下走,即是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由邓小平同志题写馆名。博物馆分为序厅、革命史厅、将军厅、金寨名人厅、烈士厅、洪学智将军纪念馆、今日金寨厅7个部分陈列,向世人讲述着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英雄故事。他们光辉的战斗人生为中国革命史写下了波澜壮阔的一页。我们不能忘记前辈们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所遭受的苦和累,血与火,更不能忘记前辈们为民族解放、人类和平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三)

踏入金寨这个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总有一种别样的情感。革命战争年代,金寨10万儿女参军征战。建国后,国家治理淮河,修建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金寨又有10万人迁到高山地带,10多万亩良田被淹。

我们有幸参观了梅山水库。水库坐落在史河上游梅山城区,人们看到的是碧波万顷、一望无际的美丽湖面,然而沉在湖水底下的却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为了建设梅山水库,勇于奉献的金寨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成就了梅山水库的壮美!如今,当我们观赏风景秀丽的梅山水库时,怎能忘记金寨人民的这种无私奉献和美好动人的故事。军直分会的王柏生同志在他的参观札记中深情地记述:老区人民为国家民族作出的贡献,“功均天地,明并日月”。他们的革命精神升华为我们共同的信仰和不断进取的力量。

一种精神,唯有强大才会有吸引力,唯有广泛才会有凝聚力,唯有深刻才会有感召力。老区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硝烟虽远,历史永恒;斯人已去,精神不朽。这次赴豫皖学习参观活动,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真切的革命传统教育,是一次精神洗礼,更增添了我们研究党的历史,传承革命传统的责任感。

4天的学习参观是短暂的,但是,“一次老区行,一世老区情”,这是大家的共同心声,离开老区时,有着一种难分难舍的情结,真如那首《再见了大别山》歌曲中所表达的:

“清风牵衣袖,一步一回头,山山岭岭唤我回,一石一草把我留。再看一眼大别山,万般情思脑中收,缤纷的山花呀,不要摇落你惜别的泪,挺秀的翠竹,不要举酸你送别的手。再见了大别山!再见了大别山!你牵去我的一颗心,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