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期●征战纪事●

兴化人民革命斗争片断

作者:肖扬东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兴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流血牺牲,前仆后继,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获得了全境解放。这里介绍兴化人民革命斗争的几件事例。
紧密配合黄桥决战

1940年5月,中共泰县县委委员李健,打入国民党兴化县警察局,以当警士作掩护,组建中共兴化城工委,李健任书记,组织委员杨文涛(后改名杨易林)、宣传委员王振扬,杨、王二人都打入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当职员,秘密开展工作。1940年10月,黄桥决战前,当时驻在兴化的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队,有21条装载武器弹药和粮食的运输船,准备开往泰州,供围攻黄桥新四军的顽军所用。李健了解这一情报后,立即联系泰州班轮上的地下党员轮机工沈长林,在工人中运用秘密方式造舆论,提出“轮船运兵打仗要死人,不能替韩德勤卖命”等等,动员船工将这批船上的重要机件拆下来临时转移他处,船工潜逃,致使韩部的这条运输线完全瘫痪,有效地拖住了敌人的后腿,在黄桥决战中,积极配合支持了我军。不久,韩德勤为在黄桥战役中落水而亡的敌89军军长李守维在兴化开追悼会,顽警察局局长朱凤五让李健担任 “追悼会”的收发员,负责接收各方送来的挽联。李健和城工委同志又抓住这个机会,写了一副特殊的挽联,挂在“追悼会”会场内最显眼的地方,内容是:“摩擦分裂走向死路,抗日团结才有前途。”上款:“李守维死了”,下款:“兴化民众公挽”。这副措词尖锐的挽联,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心声,也给国民党顽固派敲响了又一次警钟。

全力支援攻打兴化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企图独吞抗战胜利果实,命令所有侵华日军不准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我苏中军区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反攻命令,23日,挥师直指伪22师盘踞的兴化城。当时,伪22师被国民党改编为第2路军第2军第6师,师长刘湘图被授予少将军衔,所部合编为3个主力团、1个特务营、2个补充团,共6000余人。在对伪22师多次劝降无效的情况下,苏中军区司令部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后,决定集中8个团7000余人的兵力强攻兴化城,拔除这颗揳在苏中解放区中心的钉子。中共兴化县委为支援我军攻打兴化城,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成立支前指挥部,组织了大批粮草船只,保障部队给养、运输。同时,动员了万余民兵直接参战。兴化人民群众得知我军要打兴化城,纷纷从家里拿来门板、棉被,献出赖以生存的船只、粮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更鼓舞了我军指战员的战斗意志。守城伪军依仗兴化四周环水、湖面开阔,城墙高大坚固的有利条件和数以百计的明碉暗堡,拼死顽抗。但我军发扬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大无畏精神,历时3天4夜(从8月29日至9月1日凌晨)的兴化战役,终以敌人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毙伤伪军2000余人,俘日军4人、伪军官官4200余人。兴化战役的胜利,不仅割掉了插在苏中解放区的一个毒瘤,使盐城、宝应、高邮、东台、泰州间广大战区连成一片,而且为挺进江南的粟裕大军回师苏中准备了较大的空间。战后,新四军军部、苏中军区分别传令嘉奖参战部队。延安的新华社和《解放日报》还为此发表了消息和评论。

奋勇支前抢运军粮

抗战胜利结束后,华中一、三分区及二分区的兴化、江都、高邮、宝应、溱潼等县约有150万担粮食藏在兴化民众家中。中央决定11纵队不离开苏北。为了保障部队的给养,1946年10月,华中工委负责人陈扬要求新调任兴化县委书记戴为然尽一切努力,在翌年5月份之前,运送50万担粮食到堤东(范公堤)供应军需。这是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必须紧紧依靠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千方百计保证任务的完成。兴化人民不仅用生命冒死掩护公粮、精心保管好这么多粮食,兴化的干部群众宁愿自己平时吃大麦、山芋、胡萝卜、豆饼等粗粮、杂粮,而把数以百万担的好粮、细粮贡献出来,以保证部队给养的需要。据统计,从1946年12月下旬起至1947年8月,共筹运粮食80万担,超额完成了上级交给的运粮任务,不仅保证了我主力11纵队的需要,还保证了第二军分区部分部队、二地委和高邮、江都机关及一、四、五地委撤下来的干部子弟和1000多名荣军的给养。兴化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储粮、保粮、运粮的艰苦斗争中,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渡江支前再作贡献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定》。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为了切实加强对渡江支前工作的统一领导,兴化、溱潼两县合并为兴化县之前的2月下旬,两县自上而下,从县到区、乡、村都建立健全了支前组织与机构。县成立支前总队部,兴化县由县长刘云兼任总队长(后由殷炳山接任),县委书记张莫棠兼任政委;溱潼县由县长郭深兼任总队长,副县长何仁华兼任副总队长,县委代理书记王向明兼任政委。下设秘书室、民力动员科、宣传科、供应科、工程科。兴化县人民捐献军粮48000担;修筑公路33里、桥梁4座;架设电话线路120里。参加一线随军渡江作战的民兵民工共15187人、船2225条,在完成渡江支前任务中,全县民工牺牲3人,伤13人,损失船72条,损坏船23条。全县有132人立功受奖,其中特等功臣2人,一等功臣8人,二等功臣40人,三等功臣77人,先进模范5人。雄师渡江之夜,兴化县海河北芙蓉村贫农徐锦通负责在兴化支前船队24号船上掌舵。这是条有三条帆篷的大船,乘船渡江的是某部机关干部和战士共100多人。船刚行过江心,主帆篷的力索被弹片切断,主帆“哗”的一声落下来。在这危急关头,徐锦通挺身而出,决定爬上桅杆抢接力索。船上的解放军指导员见敌人的炮火非常凶猛,登高作业太危险,都要徐锦通不忙上去。徐说:“为了打过江,不得不爬,我个人牺牲了事小,送你们渡江事大。”他一边说,一边将断力索系在腰间,一口气爬上了高高的桅杆,把绳头穿过桅杆顶端滑轮,再打好结滑下来。不一会儿,满载解放军指战员的木帆船,又重新扬起风帆,破浪前进到长江南岸。徐锦通因此荣立渡江支前特等功。渡江战役打响,茅山镇朱龙村贫农孙裕和坚决要求上船头划桨。可是就在船刚划到江心,一块弹片飞来,将孙裕和的头部击伤。他顾不上包扎伤口,继续使劲地划桨,直至鲜血迷糊了眼睛,他才用手抹一抹。第二天队长动员孙裕和到后方医院医治,孙裕和却执意不肯,仍坚持留在船上为部队运送粮食、弹药。5月底,扬州区民工团召开庆功大会,全区共选出三名渡江支前的特等功臣,孙裕和名列榜首。不久,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无论是烽火遍地的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炮火连天的解放战争年月,兴化人民送军粮、做军鞋、抬担架、运伤员、搞运输、递情报,参军参战,踊跃支前。为赢得革命战争的胜利,他们想方设法,不惜蒙受巨大的损失和作出巨大的牺牲。据兴化、沙沟两县市的不完全统计,从1940年秋冬兴化抗日根据地开始创建,至1945年9月兴化城收复的五年间,有2300多人被敌伪杀害,63600多间房屋被烧,21000多头牛猪羊被抢,因暴行致残或致成孤儿的有7512人,流离失所人数达5596人。从1946年10月至1948年10月的两年间,兴溱两县共参军8400多名。兴化在革命战争时期,共有2679名同志英勇牺牲,其中,抗日战争烈士318人,解放战争烈士2361人。先烈们为了人民解放和幸福而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