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期●专讯●

链接

作者:

以史育人的“不老松”王建平
      抗日老战士王建平离休20多年来,一直关心时事政治,坚持看书学习,撰写心得体会,发表过上百篇文章。1997年1月,他担任扬州市青少年教育报告团副团长以来,先后给大中专和中小学生作革命传统报告200多场,受教育青少年近20万人次。他每次做报告做到“三不”:不要车子接送,不要讲课酬金,不要招待吃饭。2010年,他又被市新四军研究会、市委党史办聘为“扬州市革命传统教育宣讲团”成员,经常到机关、学校、农村、企业作传统报告。宣讲革命传统,畅谈扬州的发展变化,抒发爱党爱国情怀。他经常到图书馆、进档案室查阅资料,还采访老领导、老同志,征集史料编写成宣传资料,免费赠送给机关、学校。他先后参与并组织编写了《爱国主义教育资料汇编》、《我爱扬州二百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资料专辑》、《扬州辉煌五十年》,整理撰写《清心乐》以及红军长征、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史料等共十多本宣传资料。他多次被省市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被树为省市离退休老干部先进典型。2009年9月,他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1年6月,上海《大江南北》杂志社向他颁发了“情系大江南北、志在以史育人”荣誉证书。

场馆建设的“开拓者”庄杰
      江都区郭村镇文化工作站站长庄杰,十多年来热衷于郭村保卫战史料的征集、场馆建设、展厅布展和革命传统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他多次赴上海、北京、南京等地,走访参加郭村保卫战的新四军老同志,登门拜访70多人次,对原有的史料进行增补、修改和充实。每年春节,向参加过郭村保卫战的新四军老战士发慰问信。他建议,对郭村镇范围内十几处革命遗迹遗址进行挂牌保护。2006年,他牵头召集党史军史专家学者、旅游部门负责同志,召开郭村镇红色旅游论证会,研讨如何使郭村保卫战纪念馆成为江苏省红色旅游景点。2011年,他三赴南京,向省文物局争取修缮资金。2013年,他到北京走访,向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争取到捐助资金。在他的努力下,郭村保卫战纪念馆已成为扬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新四军廉政教育基地、江苏省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江苏省红色旅游线路的景点。

党史研究的“好帮手”陈以和
      陈以和曾任宝应县西安丰镇中心初中校长、党支部书记。2006年退休后,他利用宝应县曾是抗日战争时期苏中区党政军机关和新四军一师所在地的优势,自费万余元,两次赴北京,六次到上海,八次下南京,发征集信函2000余封,走访新四军老领导老同志近1000人,召开座谈会200多次,征询电话数百次,征集到了许多珍贵的有价值的革命斗争史料。他热心宣传革命斗争故事,编写革命传统教育宣讲资料近百万字,向城乡中小学生、青年团员、党员干部宣讲革命斗争史100多次,受益人员达8万人次。他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和组织编写革命传统教育乡土教材《绿草荡畔风雷激》、《芦荡烽火》等,撰写的很多纪念文章在省、市、县级报刊发表,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为扩建宝应西安丰镇“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积极建言,四处活动,是从事地方党史研究的有心人。

宣传英烈的“热心人”杨文华
      杨文华是高邮市临泽镇朱堆村人。1982年起担任高邮市铝箔纸厂厂长,曾连续四年荣获“江苏省明星企业家”荣誉称号,1987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1998年被农业部、劳动部表彰为“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在战争年代有19位革命烈士牺牲在朱堆,但朱堆村没有一处像样的纪念场所。2012年,杨文华退休后回到了家乡,他不顾疾病折磨,不畏酷暑严寒,自带干粮和路费,先后赴南通、海安、东台、兴化、宝应等地的民政、党史、档案等部门,收集史料,并到烈士家乡访问烈士的亲属后人和知情人士,整理、撰写了近2万字的烈士生平史料,编辑成《热土血火铸英雄》纪念册,免费向机关、团体、党员干部、中小学师生发放千余份,让烈士们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他牵头成立了朱堆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筹建小组。为了筹措烈士陵园建设资金,他带头捐资1000元,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不到一个月就募集到资金4万多元。在修建烈士陵园过程中,村民们自发地到工地挑沙搬砖。2012年9月19日,占地7.5亩的烈士陵园建成开放。该陵园被高邮市委宣传部命名为高邮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们去祭扫先烈时,他都热情接待,宣讲烈士先进事迹。至今,已有上万人次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2013年,他被评为“江苏好人”、“扬州市年度十佳好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讴歌英雄的“土作家”徐培园
      徐培园是仪征市大仪镇朱桥村人,曾任仪征县大仪区文书、新华日报通讯员。50多年来,他曾先后获省、市、县新闻媒体30多次表彰,被仪征市委宣传部授予优秀通讯员特别奖。徐培园注意收集邗江、仪征、天长、盱眙、高邮、金湖一带的抗战史料,蹬着旧自行车,寻访当事人、知情人,足迹踏遍周边150多平方公里的乡村,反复核实,去伪求真。尤其是寻访到大仪镇路北村官塘组一些年迈老人,回忆当年抗战期间老僧寺日军据点史料,了解到村民缪恒在日军据点当伙夫期间从事秘密斗争的英雄事迹,搜集日军在大仪设慰安所、焚尸台、活埋坑、埋尸塘等惨绝人寰的罪恶侵华史实,指出抗战文物、史料是抗战历史的物质载体,承担唤起民族记忆,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的重要作用。2000年退休后,他仍然笔耕不辍,帮助仪征市党史办编写《乡土教材》。他认真查阅过去的采访记录,整理文稿,尤其是对《抗日伙夫缪恒》书稿进行反复修改,揭露日军罪行,反映仪征人民抗日斗争英勇事迹,已编辑完成12万多字的文字史料,并用小楷抄写成册,做成电子版。此书成为当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