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期●连载●

党史纪实文学《血沃春泥》摘登

吴亚苏:拍下遗照上战场(上)

作者:《血沃春泥》编写组

吴亚苏又名吴印,字仰之,化名剑波,1907年出生于如皋县潮桥镇(今属如东县)。吴亚苏从小就受到父亲吴璜(字绍穆,前清举人)的良好教育。其父为人正直,旧学根底颇深,酷爱画梅、咏梅,以梅花自喻。他常以自己所作的“大石压梅花,梅枝愈向上,愈压花愈奋,到处香无恙”等咏梅诗词引导子女,希望他们能够具有梅花的品质。
吴亚苏自幼伶俐活泼,天资过人。他8岁时就读于如皋县第四国民学校(今如东潮桥小学),后转至马塘高等小学,毕业后考进如皋县中。
      深受哥哥吴亚鲁影响
      吴亚苏不但毛笔字写得很好,爱唱歌,还会拉胡琴、吹长号和短笛。尤好京剧,这是哥哥吴亚鲁教的。他受大9岁的哥哥的影响更大。
吴亚鲁是南通地区最早的中共党员,是南通地区江海平原上第一个播撒下革命火种的人。
      1923年夏,吴亚鲁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党组织派吴亚鲁到徐州去开辟工作。去徐州前吴亚鲁回到如皋家中。吴亚苏从小跟哥哥学到了不少人生知识,特别是革命道理。听到哥哥与父亲谈去徐州工作之事,吴亚苏觉得跟哥哥在一起的机遇来了,说服哥哥和父亲,随吴亚鲁转学到徐州中学读书。
      原本按照吴家的条件,吴亚苏应该在如皋县中上学更好。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如皋中学,应该比徐州的中学基础好,再说有家庭的照顾,生活也方便得多。吴亚鲁是个25岁的小伙子,生活上自我照顾也可能不够周全,再带上一个16岁的弟弟,将会更加困难。
      然而,吴亚鲁觉得把吴亚苏带在身边,不仅能够辅导弟弟的学业,而且可以注重对他的思想熏陶。
      吴亚鲁到徐州后,以省立第三女师教员的身份为掩护,组织学生阅读《新青年》、《向导》和其它进步刊物。后来他又走向社会,将革命宣传扩大到徐州7所中学、部分小学和铁路工人中,发动青年开展革命活动,建立进步团体,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初步打开了工作局面。
      1924年6月1日,吴亚鲁在户部山召开团员大会,成立了徐州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自己担任书记部主任。12月,团支部扩建为青年团徐州地委,他任书记。1925年1月26日,吴亚鲁以徐州团组织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6年下半年,吴亚鲁受组织派遣,参加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到了武汉,在叶挺部队工作。随后他与妻子苏同仁一起参加了南昌起义……
       哥哥吴亚鲁的革命活动,吴亚苏不仅听到、看到了,而且积极参与其间。他一边读书,一边参加革命斗争,思想觉悟提高很快。1924年,吴亚苏在徐州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五卅运动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吴亚苏考进上海邮务海关学校英文专修科。这期间,他与中共江苏省委接上关系,继续秘密从事党的活动。
      1927年,在上海的学业结束后,经上级党组织安排,吴亚苏偕妻子张红凤一起调往武汉,从事党的工作。同年7月15日.汪精卫等控制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召开“分共”会议,决定同共产党决裂,彻底背叛了孙中山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纲领。随后,汪精卫集团对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实行大逮捕、大屠杀。吴亚苏的爱妻张红凤在斗争中不幸牺牲。吴亚苏强忍悲痛,将刚出生的孩子托付给一个工人家庭,自己继续踏上革命征途。
      声东击西  调虎离山
      1928年初的一天,正是天寒地冻之时,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农委书记王若飞找吴亚苏谈话,布置他回如皋工作。
      省委已下达了《江苏农民运动计划》,指出农民革命在江苏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今后省委应分出一部分重要力量去整顿外县组织,发展农民运动;并明确提出了必须贯彻党中央下达的暴动方针,组织起义。吴亚苏的任务,则是去加强如皋农民暴动的领导。
      临行前,吴亚苏列席了省委扩大会议,聆听了省委书记邓中夏的形势报告和王若飞《关于江苏农民运动及部分地区准备武装起义》的报告。
      刚回到如皋的吴亚苏积极协助县委进行暴动前期的准备工作。他和其他县委领导深入到农民群众中调查,宣讲革命道理和斗争形势。他帮助建立农民协会,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发展党的基层组织。
      1928年4月13日,县委成立暴动委员会,吴亚苏被推选为暴动委员会宣传部负责人。在酝酿农民暴动的县委领导会议上,吴亚苏提出了在暴动中声东击西的策略。
      暴动前夕,吴亚苏同叶胥朝等人赶到如皋东乡(今如东县境)。吴亚苏利用其父吴绍穆担任马塘区行政局长的有利条件,隐蔽在行政局救济院内的一间小楼上,撰写、缮印了大量标语传单,然后派人至掘港、丰利、苴镇、南坎及马塘等地散发。
      与此同时,吴亚苏又组织农民协会的广大会员们在自己家中或门口公开磨大刀、擦土炮、制作红旗等。这一招果然见效,当地土豪劣绅惊恐万状,纷纷向如皋当局告急。反动县长王浩然接到情报,急派公安局总务课长薛韶九率百余名警察直奔东乡。
      只见东乡一带,南到长沙、南坎、北坎、华丰垦区,北到洋口、苴镇范围内,出现大量标语:
      土豪劣绅黑良心,重利盘剥我穷人。民众团结一条心,一起暴动来斗争。
      打倒军阀蒋介石!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
      共产党为人民!是我们穷苦大众的大救星!
      ……
      吴亚苏自己可能也未想到,从小打下的书法功底,竟然在革命斗争中大显身手。吴亚苏做宣传工作是十分称职的,他既熟悉乐器,会唱歌、唱戏,又擅长书法,真是宣传领域里的专家和多面手。
敌人四面张网、日夜追捕,找不到一个共产党员,最后只有包围并查抄了设于江园小学的江家园农民协会,抄走了藏在那里的红旗和江家园农民协会会章,向上交差了事,这是4月29日。
      5月1日晚,3000多名暴动农民在朝西庄广场举行誓师大会,吴亚苏演讲后带领大家高呼口号:
      “打土豪,分田地!一切土地归农民!”“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打倒蒋介石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万岁!”
       誓师大会后,参加暴动的农民就不断增加扩大到1万多人,先后攻打了江安、卢港两区20多处地主庄园。
      “五一”暴动遭到敌人的残酷镇压,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暴动失败了。随后,吴亚苏、王盈朝等人撤往上海,并向省委汇报。王若飞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帮助总结经验教训,布置他们重返如皋暴动区,整顿恢复党组织,发展革命武装,建立根据地。
      吴亚苏被省委任命为中共如皋县委书记。
      国民党如皋县政府悬赏通缉暴动领袖的布告贴到西乡:“一、缉获王盈朝、张安志(杭果人)、吴亚苏3人归案者,每名赏洋1000元……”同时在上海、南通各大报纸上刊登。
      这个时候回如皋,风险太大了!但是吴亚苏面对强敌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如皋。
      危难时刻挑重担
     上级领导在这白色恐怖的危难时刻,考虑到让吴亚苏挑这副重担自有道理。
      吴亚苏从小跟哥哥吴亚鲁外出读书,虽说对家乡不够熟悉,但是很多人不认识他,反而利于隐藏下来长期斗争。其父吴绍穆在马塘区任行政局长,但是倾向共产党。吴亚苏任县委书记,可以影响和团结更多的阶层、更多的人士参加革命。
      初夏的清晨,上海天空雾气蒙蒙。这天,吴亚苏精心地打扮了一下,换上平时舍不得穿的西装,打上一条斜纹的红领带,雾消后出门理了发,然后在街上找了一家照相馆,走了进去。
妻子牺牲了,孩子也联系不上,此去如皋多艰险,吴亚苏觉得很可能是最后一次拍照片了。如果为革命牺牲了,就算是留给父亲的遗照吧。
      从上海回到如皋,吴亚苏沿途看到国民党县政府贴的悬赏通缉他的布告,已涨价到2000元了。即使提供他的信息,也能拿到500元。但是没有他的照片,也无人认识他。
      夜色中,吴亚苏确信后边没有“尾巴”跟着,便潜回家中。见二儿子吴亚苏回来,老父吴绍穆十分高兴。他捧着亚苏刚拍的照片,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相视无语。
      父子之间身份不同,立场却没有差异。吴绍穆曾画过一幅老梅桩,自题“梅桩虽老花犹红”以明志。吴绍穆虽是党外人士,但刘瑞龙等同志说他的心同共产党员一样红。
      父亲尊重儿子的选择,支持儿子的信仰,欣赏儿子的气质、个性、品格、学识、修养、阅历和心态,当然也就包括接受由此而带来的一切后果。当吴绍穆听说儿媳张红凤牺牲,孙子托人抚养时,禁不住老泪纵横。
      不待天亮,吴亚苏就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家。从如皋西乡白色恐怖的笼罩下走过,吴亚苏看到,参加暴动的农民被捕、被杀和逃亡的很多,麦子烂在田里也无人收割,加之夏旱严重,飞蝗遍地,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两个多月前,曾经并肩战斗的不少战友现在已生死两界。逝者的音容笑貌似乎还在眼前闪烁,复仇的部署已在心底定格。吴亚苏决定先去找徐芳德等县委一班人。有了党组织,不屈不挠的共产党员和广大农民群众,才能从血泊中爬起来,站得直,挺得住。
      根据地下工作者贲家巷庙僧俊如(本姓朱,西乡水洞口村人,中共地下党员)提供的信息,在南乡镇涛区马剑华家里,吴亚苏找到了徐芳德,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找到你,我就有了依靠。”吴亚苏真诚地说。“你来了,我就有了希望。”徐芳德直率地说。两个人都不是说的客气话,都是心声的自然流露。
      还是五一暴动前夕,徐芳德听到吴亚苏的“声东击西”战术,心里直呼智多星。后来自己带队攻打周庄头地主周伦如庄园时“引蛇出洞”,不能不说是受了吴亚苏战术的影响。
而徐芳德坚韧的毅力、不屈不挠的骨气以及天生的豪迈气概和过人的自信,也正是吴亚苏认为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随后、吴亚苏又见到了县委委员郭锡康、汤士伦等人。
      从徐芳德、汤士伦的汇报中,吴亚苏了解到,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在镇涛发展了几十个青年入党,在陈家市、薛家窑、营防港、赵家园等村庄建立了党的组织,目前正在组建游击小组。三个人商量决定,这支游击队对外号称“中国工农红军江北总指挥部”。
      吴亚苏赞扬徐芳德,在暴动失败后,不仅隐藏了下来,还做了组织发展工作,使武装队伍不断扩大。
      徐芳德说:“工作是大家做的,特别是马剑华,白天照常教课,夜晚和我在贫苦农民家中串门走访,宣传革命道理。”说着,徐芳德当场朗诵了马剑华自编的革命歌谣:天上无雨露,禾苗不能生。地上没有土,五谷不生根。穷人不革命,永世不翻身。紧跟共产党,坚决去斗争。
      “到底是教师,创作的歌谣基本上合辙押韵,又通俗易懂。”吴亚苏大为赞赏:“要多做这样精神层面的群众工作,广大农民发动起来,我们就有了根基。用革命的先进思想意识武装头脑,有时比打死几个敌人影响更大,就会具有号召力。坚持做下去,将有更多的农民群众起来同我们并肩战斗。”
      接着,吴亚苏又与徐芳德等商量,不断壮大强化红军游击小组队伍,准备武装袭击附近的公安派出所,镇压恶霸地主。他指出,还以原来小而精的战斗小组为单位作战并特别关照要从长考虑,尽可能保留革命火种,要减少暴露,不暴露,他建议马剑华以后不要直接参加武装斗争,省委、南通特委与如皋的秘密联系,就通过马剑华这条线。
      吴亚苏又与徐芳德作了分工:南乡镇涛地区由徐芳德负责,希望镇涛继西乡之后,发展成为如皋第二个革命中心。
      而吴亚苏准备去西乡重新开辟新的工作点。徐芳德认为西乡风声紧,还是自己去合适,情况也熟悉。吴亚苏没有同意,因为敌人在西乡到处抓徐芳德,危险性更大,等一步再说,自己先去探探路,  要加强西乡、南乡的联系,集中力量联合行动。
      吴亚苏与徐芳德、郭锡康、汤士伦等还商量了重建县委的人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