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革命家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叶剑英、陈毅等均擅长诗词,写过不少精妙作品,但未发现刘少奇的诗作。直至1974年美国学者洛厄尔?迪特默出版的专著《刘少奇》中,才刊载刘少奇一首罕见的诗作《天津桥上》。1989年此书已由中共党史专家陈晋翻译,并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原诗的全文是如下。
身长七尺好奇男,
汝何悲愤而长忆?
尔之命促数且奇,
一生富贵何可期。
胡不及时以行乐,
飘零千里,
备罹万难欲何为?
人才西渡正纷纷,
尔之翘首望何陲?
岂欲长征班定远,
杖策以相随。
满目带秋思,
意蠢情亦痴。
天津桥上无人知,
只得远寄与知己。
五四运动前后,进步知识分子充满救国精神,到国外吸取革命思想。刘少奇于1919年亦产生了留法的念头,惜受限于经费不足而放弃。1920年间,刘少奇听说可以经长沙船山学社社长贺民范介绍去苏俄学习,又萌发了留俄的想法。此时,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由贺民范和长沙俄罗斯研究会推荐去上海外国语学社留俄预备班。他遂于1921年夏赴苏俄,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冬转为中共党员。
这首《天津桥上》,是刘少奇1921年赴苏联学习前,书写在自己照片背面,赠给同乡洪赓扬的。从诗的思想意境上来说,只是表达个人心境,有对社会的不满,流露出迷茫的心态。《天津桥上》为我们了解刘少奇早年思想发展轨迹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此诗可分三段来看:
第一段,是刘少奇向命运发出了“身长七尺好奇男,汝何悲愤而长忆”的诘问。在逆境面前,刘少奇并没有退却和消沉,他相信路是自己闯出来的,人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去奋斗去探索就一定能看到希望的曙光。诗中“数且奇”取自《史记》李广“飞将军数奇”之典。“尔之命促数且奇,一生富贵何可期”是感叹自己命途多舛,希望何所期达。后来即使成为革命领袖的刘少奇也不讳言,他说我加入党的原因,是我认识到我无法自己单枪匹马地解决自己的个人问题,只有通过解决国家、民族和整个社会的问题才能解决我个人的问题。
第二段写出刘少奇决心顺应“人才西渡正纷纷”的历史潮流,走留法或留俄勤工俭学的道路,再不能“翘首”等待。他恨不得学习东汉名将、定远侯班超出征西域,为拯救积弱不振的中华民族,“杖策以相随”,与众人西渡。
第三段写他为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执着追求,“意蠢情亦痴”。但是,他远大的抱负,却得不到家庭和现实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正是他当时的“愁思”之所在。最后一句“天津桥上无人知,只得远寄与知己”。诗意取自晚唐黄巢的《自题像》——“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杆看落晖。”表达出无人理解自己的苦闷,只能和远在国外的同乡知己洪赓扬诉说。诗中“天津桥”,在洛阳附近,传说为宋人邵康节闻杜鹃声处。
刘少奇这首《天津桥上》,实为男儿好汉走上革命道路、实现远大抱负的一首好诗。从这首具有古风且含典故的诗作,可看出刘少奇深厚的国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