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建立
我到巢湖市去,是为了看新四军首次战斗的发生地蒋家河口。听说庐江县隶属巢湖市,我又提出顺道去看看东汤池,因为那里是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的地方。
东汤池在庐江县的西北角。我们从巢湖出发,驱车北行,先到合肥,然后向南,正好走了个A字形,其实并不顺道。途中,巢湖的友人告诉我:东汤池的正式名称是庐江县汤池镇,因为西邻的舒城县也有一个汤池镇,所以人们用东汤池、西汤池来区别它们。
东汤池虽在长江以北,却有江南古镇风貌。一条河流从镇中穿过,商铺、民居都在河的两岸展开。1939年5月,新四军军长叶挺、参谋长张云逸就在这里的严家祠堂,主持了江北指挥部的成立,由张云逸兼任指挥。严家祠堂早已淹没在水库中,现在用作江北指挥部纪念馆的房舍,是1992年重建的。
关于江北指挥部成立的日期,历史档案中并无记载。有的亲历者说是1939年5月5日,多年来史书也沿用此说。其实,叶挺偕罗炳辉、邓小平、赖传珠在这年4月27日离开皖南军部,5月6日才到汤池。5月9日,项英还致电毛泽东、张闻天,请示江北指挥部的领导人员配备诸问题。又查《赖传珠日记》,当年5月20日记有“郑位三来指挥部”。这是他的日记中第一次出现“指挥部”字样。由此可见,江北指挥部应该是成立于5月10日至19日之间。
纪念馆由张劲夫同志题写馆名。三大间展室,用图表介绍了江北指挥部及其所辖部队的序列,更多的是反映战役战斗和重要活动的照片。这些历史照片当然是很珍贵的。不足的是,展览没有将当年成立江北指挥部的背景交代清楚,因而未能突出地展示江北指挥部的历史功勋。
我们就这个题目,在纪念馆里议论起来。
1938年4月,新四军第四支队挺进皖中,在庐江、舒城、桐城、无为、巢县作战略展开。第四支队是由鄂豫皖边的红二十八军改编的。这个支队的第八团,则是由鄂豫边即桐柏山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来自两个地方的部队,虽已编入一个支队,但在思想上与行动上尚未完全统一。这年9月,第八团已经执行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挺进皖东创建抗日根据地。第四支队的其他部队还滞留皖中,一面在公路沿线伏击日军,一面分兵讨伐反动武装,进攻无为县城和庐江县城,护送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任命的两县县长进城赴任。这个时期,皖中还有各种番号的抗日武装,例如巢县、无为、庐江的游击大队,东北抗日流亡挺进团,江北游击纵队,淮南抗日游击纵队,第三游击纵队,等等。这些部队,有的接受新四军的指挥,有的由共产党地方组织所领导,有的则由工人、农民、爱国知识分子自发组成。他们在抗日的大目标上是一致的,但旗号不同,行动不一,处于各自为战、不便协同的状况。江北指挥部正是这种局面下成立的。
张云逸于1938年11月北渡长江,到达无为地区。他首先扩编江北游击纵队,使之成为能够独立对日作战的新四军部队。接着恢复第四支队第九团,并以庐江、无为的三个游击大队充实这个团。在叶挺亲自主持成立江北指挥部,有了统一的指挥机构以后,他们立即着手整编部队,以第四支队辖三个团,即原有的第七团,恢复的第九团,由淮南抗日游击纵队改编的第十四团;以第八团为基础扩大编成第五支队,也辖三个团,即第八团,由挺进团改编的第十团,由第三游击纵队改编的第十五团。江北游击纵队辖三个大队和教导大队,后来也扩编为三个团。
在统一编制的同时,叶挺、张云逸还亲自做思想工作,动员部队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东进方针,到皖东去,到敌后去,在津浦铁路南段的两侧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8月以后,在江北指挥部的正确领导下,第四支队开辟了以定远县藕塘集为中心的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第五支队开辟了以来安县半塔集为中心的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皖东的抗日局面从此轰轰烈烈地打开。江北游击纵队则留在无为地区,成为联系皖南军部的桥梁。
从纪念馆出来,我们在汤池镇的小街上漫步,遥想当年,叶挺、张云逸一定也曾在这条小街走过。他们要在短短的时间里实现江北抗日武装的统一指挥,必定十分忙碌,不会有我们这份悠闲。
我想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步调一致的前提,是组织的统一和思想的统一。正是江北指挥部的成立和它的辛勤工作,为新四军江北部队步调一致地夺取胜利尊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