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期●老区采风●

爱的天使 —— 张国强

作者:泰兴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张国强是泰兴市滨江镇西江村人,他当过裁缝,干过木匠,上世纪70年代顶替父亲去上海工作。到上海后,他进入服装厂,跑过供销,干过技工,积累了从事服装行业的经验。凭着他的聪明能干,机智勤奋,深受厂长赏识,成了工厂的骨干。1988年,一次偶然的回家机会,原马甸镇党委书记印卫东结识了他,了解他的经历后,便力邀他回家乡为工业发展出力,爽快的他很快作出了回家乡作贡献的决定。回来后,镇党委任命他为工业公司副经理,分管金兴纺织厂。该厂一直不景气,当时他通过上海原工作单位负责人,求得无偿支持价值3.4万元的设备,使企业起死回生。1997年工厂改制,张国强担任了金兴纺织厂负责人,当时每年须上缴镇财政10万元,同时承接了原工厂债务700多万元。在此期间,他通过招商,与台湾老板成立了合资企业,使企业规模、效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金兴纺织品公司有工人400多人,定点为美国商人生产牛仔裤,每月供应20多万条,今年年产值可达1.3亿元,缴纳国税地税400多万元,是马甸地区规模最大、纳税最多的企业。

从爱心成为善心

张国强的父亲是上海市劳模,母亲是共产党员,从小他在家庭的熏陶下,有一颗爱心,后来事业的成功让张国强富了起来,偶然的一次出行让他与扶贫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8年初,他从电视新闻中得知,黄桥地区有一个贫困儿童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一天只吃两顿饭。当时,他与台湾老板商议,拿出了5万元作为对黄桥镇贫困儿童的救助资金,并要求不记名、不报道、不宣传。黄桥镇原镇长刘鹏选接待了他,对他的善心表示感谢。

从此,张国强走上了扶贫之路。十多年来,他以帮助别人为快乐,以社会需要为追求,做好事献爱心,先后资助、特困户、孤儿,累计帮扶168户,捐助资金达150多万元;帮助建桥修路、为民解难事的资金累计达350多万元。2013年,即使在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的情况下,他仍捐助扶贫资金30多万元。

对于特困家庭,他是“大恩人”。李某是滨江镇中兴村人,父亲几年前得了癌症,为给父亲治病不仅花光了准备修建房屋的积蓄,还欠下近6万元的债务。父亲的去世带给这个家庭巨大的打击,全家人痛不欲生,妈妈因此落下一身疾病,奶奶几次想寻短见。张国强听到这一消息后,连忙赶到她家,了解情况后,对她们说:“你们不要急,不要伤心,我会帮助你们的。从现在起,孩子到大学毕业的费用我全包,其他事情一步步解决,情况是会好起来的。”从此,张国强经常来她们家,先后拿出数万元帮助重新维修住房,还带她母亲到当地医院甚至上海大医院看病,孩子妈妈的病终于治好了,并安排其到自己企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整个家庭有了固定的收入。李某现在已经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杨庄村张某因车祸成了残疾人,其妻在金兴纺织公司打工,张国强为其投了养老保险,每年要支付投保金7000多元,另外两名困难职工也享受了这一待遇。数十年来,张国强还先后帮助了双彭村孤寡老人、联杨村特困家庭、工厂特困员工家庭等。

从厂长成为“爸爸”

为了帮助更多的困难孩子,他主动与小学、中学联系,了解困难学生家庭状况,确定扶助对象,每年给每个被扶助的孩子发一套衣服和500元钱。他把无助孤儿当子女,是他们的“张爸爸”。滨江镇大何庄的赵某,父母在她小学六年级时因患肝癌不幸先后去世,她成了孤儿。村里干部将这一情况反映给了张国强。他当即表示:“从现在起,这个孩子到大学毕业的一切费用由我来承担。”同时,他请村干部给赵勤找一个监护人,费用也由他来承担。从此,他隔三差五到她家看望,还抽空参加她的家长会,现在赵勤已考上了大学。在他全程帮助的6个孤儿中,已经有4人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现在还有2名孩子在他的关心资助下正在安心求学。

从扶贫走向公益

在滨江镇马甸社区,不管是修路,还是建桥,每条路每座桥的投入一定有张国强的份。多年来,全镇修了30多条累计70多公里路,建了40多座桥。他先后捐助修建小马庄桥、双彭村桥、联杨村桥、张季村桥,安装张季村路灯、双彭村路灯、中兴村路灯等,扩建张季村乡村道路,改造张季村自来水管道等。本庄有人说他多管闲事:“自家庄上的路修好了就行了,犯不着去出钱给外村修路建桥”对此,他总是说:“本村外村,大家都是一家人,修路建桥同样有我的责任。”此外,在汶川地震灾难发生后,他带头向灾区捐献2万元现金,捐献物品价值10万元。每逢重大节日, 张国强都给教师、孤寡老人、低保户送上节日礼物和慰问金,捐献教师节尊师重教慰问金15万元、企业特困家庭年终慰问金20万元等。

张国强不愧为群众口中的“爱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