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门市常乐镇培育村致富见闻
村贫民穷的培育村,经过七年的奋斗,跃升为“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文明”的省级先进村,江苏省海门市常乐镇培育村快速致富令人惊羡。
“与乡亲们一起走上富裕路”
七年前,从部队复员回家乡的叶剑生凭着一股创业热情和现代经营意识,他率先致富。但他不忍心看着乡亲们受穷,说:“我要让乡亲们和我一起走上富裕之路。”
站在长江北岸弥散着土地芬芳的阡陌间,沐着早春二月阳光,望着村口驶过的宁(南京)启(东)高速公路上呼啸而过的车辆,叶剑生思绪万千。这个贫困的培育村,却是晚清状元、近代中国著名实业家张謇的故土。当年,凭着“强毅力行”的创业精神,张謇成了近代史上一位名人。那么,作为他的后辈乡亲,我叶剑生就更要继承前辈的创业精神,带领乡亲们一起走上共同致富之路。他想,培育村北临长江,土肥水足;村边有一条高速公路,交通便捷;为什么就只晓得守着一年两熟的稻米过穷日子?
心动不如行动。叶剑生自掏腰包,请村民代表、种粮大户一起去外地参观学习,拓宽构建现代化高效农业的视野,村民们的思路活了,走高效发展农业的决心大了。叶剑生发动大家一起提方案。经过反复筛选、论证,他决定:引进良种,发展大棚草莓。
这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一是,这里距离海门市区、南通及宁沪沿线的城市近,有区位优势。从采收到市场销售,快的1小时,最慢也只有4个钟头,可以确保上市的草莓新鲜度;二是,利用大棚种植的草莓,第一熟可以赶在春节前上市,很受各大宾馆、饭店,市民的欢迎。显然,这就在市场竞争上占了先机。加上,本地农民有着种植商品蔬菜的基础,只要能引进良种,得到技术指导,这条致富之路就一定能走通。
集约化生产 规模化经营
培育村从1999年起开始引种草莓,一上马就扩种200亩。由于缺少连接农民与市场的机制,不仅草莓的售价得不到保证,还出现了滞销。这就大大地挫伤了农民种草莓的积极性。针对这一情况,叶剑生与党员干部们一起进行研讨,觉得“实行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才是打通销售瓶颈的好办法。从2001年8月起,培育村成立了草莓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种植、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合作社从南通市蔬菜研究所引进良种,并请来专家在引种、技术、销售等方面帮助农民提高综合能力。新的运作机制启动后,既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也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常乐牌”草莓走遍天下
培育村人开始富了,但并没有停滞不前。在乡镇领导的关心下,村党支部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品牌意识,产品就不能真正地占领市场。不久,以镇命名的“常乐牌”草莓就出现在市场上。为了让这个品牌走遍天下,培育村将合作社升格为农产品销售公司,发展了25个农民经纪人,又引进了一批外地经纪人,还在市级东洲市场设立了30多个直销零售摊位。形成“常乐牌”草莓的销售网络,以南通为轴心,连接宁沪沿线各城市,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接轨。培育村人又适时地引种西甜瓜等无公害瓜果与农产品,以多品种生产,确保了农民的收入。如今,全村有50多户草莓种植户的年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培育村人一步步地走上了富裕之路。
又是一年好景
培育村富了,农民有钱了,但村党支部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是多元的。近年来,培育村坚持多种途径推进农业基础建设,在全村建造了钢架结构的大棚1500多亩,铺设硬质渠道5500米,完成水利土方50多万方。开挖、疏浚农田灌溉水系131条,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一个台阶。
2006年金秋的早晨,叶剑生又一次站在村口路边。此刻,望着纵横有序、坚固耐用的草莓大棚,看着农户新建成的式样别致的房舍,他真的很开心。是啊!依旧是这片土地,依旧是这些农民,经过七年努力,走上了一条发展高效农业的康庄大道,不仅成了家家富裕、人人欢乐的富裕村,更成了江苏省农民致富的先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