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张竞同志
2005年12月27日,一位在新闻战线上辛勤工作了五十多年的新四军女战士——张竞,在她八十岁刚过不久,因病离开人世。
在告别仪式上,新华社江苏分社这样评价她的一生:“张竞同志是新华社的一位优秀女记者和分社领导人,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竞从小被亲生父母抛弃,为一个大户人家所收养,虽然得以长大,读完了中学,但是她从小在家庭中处于一种低下的地位,繁重的家务劳动,常常遭受无情的打骂,精神上长期陷入了压抑苦恼的境地,就滋生了反抗命运的意志和决心。1941年底,日寇进入上海租界,她正好十六岁,在地下党员的动员下,她毅然不告而离开了家庭,去苏北参加了新四军的战斗行列。从此她把个人的“解放”,融入了为人民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壮丽事业。1943年她参加了共产党。
1945年张竞走上了新闻工作的岗位,她立志要为做好一名新闻兵而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
多年来张竞有一个抱负:从事革命的新闻工作,最忌故步自封。她不止一次表示,我们记者要报道的是新闻,要特别注意这个“新”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人民日报》江苏记者站和新华社江苏分社合并,张竞任分社采编主任,在发稿过程中,她觉得,记者如果觉得自己手上的这则报道很重要,为什么就不能除了写新闻以外,也配合写出评论等体裁的文章来提高报道质量,扩大宣传效果呢?于是,从1958年以后,她对一些重要的新闻稿经总社审定发去《人民日报》时,开始同时配发了自己主动写作的评论稿,供报纸采用。她的这一创举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她配合徐州市开展社会福利工作的第一篇评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经《人民日报》编辑部修改后,作为“社论”发表了。
记者写评论这一突破性业绩,受到了新华总社的表扬。总社的业务刊物《新闻业务》,刊登了她总结成套报道的经验后写成的文章。后来在新华社的全国分社工作会议上,江苏分社获得了一面“突破评论关”的红旗。她本人被推举出席了1960年6月的全国文教群英大会。
在“文革”后期,省里清查“五一六”分子,分社部分骨干记者被禁闭隔离审查,身份是副社长的张竞也已列入了黑名单。在沉重的压力下,她坚持正确立场,依据职业道德准则,认真抓好了报道工作。一次,分社记者写了一篇《内参》稿件,反映江苏小石油化工发展的情况,当时化工部的一个负责人看后给记者扣上了政治帽子,指名要求进行批判。为此,张竞查清事实,给省委和总社国内部核心小组写信,说明《内参》的事实和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她的信澄清了真相,有力地维护了新华社的声誉,保护了记者,表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正义立场和勇气。
张竞的倔强性格,也表现在她工作中有了过失或错误,决不文过饰非,而是坦率地接受同志们的批评,实事求是地认错检讨。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她遇上了“莫须有”的纠葛,一时难以辩明是非时,表现得平静坦然,把委屈容忍下来,等待时机到来时再加以澄清。比如,在“文化大革命”中,她被扣上了“走资派”的帽子,过去的工作成绩变成了挨批的靶子,被人以捏造的“罪行”密告到北京“四人帮”那里,险遭毒手。以后她又成了“五一六”嫌疑分子,背着沉重的包袱进行工作。在异常复杂的情况下,她一如既往严肃认真地编稿发稿,忠于职守。她说:“大局如此,个人的委屈算得了什么。相信邪不压正,终有一天会水落石出的。千万不能就此瘫倒下来,一瘫倒,岂不是等于拱手让人家来算计你。”(编辑 胡根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