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富安发展茧丝业致富记
初夏季节,盐阜老区东台富安周边的乡村,那一片片绿油油的桑林,正飘逸出沁人肺腑的清香;蚕房里,白生生、银亮亮的“蚕宝宝”长势喜人:不远处,一座座丝厂传来清脆悦耳的织机声,显现出蚕农的又一年好景。
创新体制:坚持实施产业化带动工程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紧紧围绕“开发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经济效益与广大农民共享”的发展思路,在体制创新中突出了“四动联结”,发展茧丝绸业。
基地拉动——建设与后道加工相配套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富安镇的桑园面积,已由公司成立时的7000亩发展到3.5万亩,形成规模连片种植。2002年开始,公司又在东台市的台南、五烈、时埝等镇和大丰市,共12个乡(镇)建立生产基地。目前与其结成利益共同体的桑园面积已达8万亩,形成了规模经营的体制,使20万蚕农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合作联动——建立能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的蚕农合作社。富安蚕农合作社按照“自愿入社、民主管理、订单生产、合同交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章程规定入社。目前蚕农合作社已发展到23个分社,完善了富安产业化经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这种体制不仅使龙头企业的技术、管理等要素能更好进入分散农户的种养过程,提高农民的种养水平和原料生产的质量,而且使农民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关系更为紧密。
服务推动——健全产业服务网络。公司建立了一支以示范户为骨干的三级技术服务队伍,推行标准化生产,为蚕农认真做好信息传递、技术指导、物资供应、蚕茧收购等一系列社会化服务,为产业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外向带动——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在产业化经营中,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品牌,使高等级生丝的出口量占生产量的80%以上。“富安”牌生丝出口量占全国出口份额的比重达10%,年自营出口额800万美元。通过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已和亚洲一流的纺织企业——泰国莎汀纺织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发展较大规模的高档真丝面料生产。
创新科技: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
体制创新推动了科技创新。富安公司的决策层具有战略眼光,积极带领员工学习和研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自身发展的实践,重视集聚有用人才,引进先进设备,努力提升产业层次。现在公司管理人员中55%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公司每年都在盈利中提取30%的资金用于科技投入、技术改造。公司指导栽桑养蚕,已普及了“育71—1”桑树新品种,并建立了高密度蚕种催青室,推广小蚕饲育自动加温补湿设备和科学化饲养方法,达到省力、节本、优质、高效。目前基地的亩产茧量、亩收益和蚕茧质量等8项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一,成为全国惟一能批量生产6A级高等级丝的生产出口企业。
创新机制:与农民建立稳固的利益共同体
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与农户之间有一个好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难以应对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突出问题。较长时期以来,富安公司除了不低于市场价收购农民的蚕茧外,每年都从盈利中提取30%返还给农民。近8年“二次分配”的总额达4800多万元,其中2005年1000万元,蚕农较上年增收25.6%。为鼓励农民栽桑养蚕,公司对新栽桑的农户实行“三包一补”,即包技术指导、包蚕茧全额收购、包栽桑效益,每亩补助拓桑经费100元。农民购买养蚕的自动温湿调控器和桑蚕结茧的方格簇等等设备、用具,公司也都有补贴,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特色区域经济。
目前富安农村劳动力就业比较充分,年龄较大的农民和残疾人等都能栽桑养蚕,普遍增收,生活宽裕,农村环境得到改善,社会风气不断好转,农民安居乐业。
富安发展茧丝绸产业化经营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