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期●随感录●

“屋漏在上,知之在下”

作者:王 成

“屋漏在上,知之在下”,也许是一个永恒的社会现象。它形象化地说出了上下之间存在隔膜的原因和解决的有效办法。只要作出“知之在下”的努力,就可以找到“屋漏在上”的症结所在。这里说几个历史故事可以加深对这个判断的理解。
  南北朝时代,魏主对尚书江之四等人“极言政治得失”的上书,发出诏书曰:“古人有言,屋漏在上,知之在下。朕有过失,不能自觉。尚书可时加检括。于民有蛀政者,宜速详启。”这正是魏主的高明之处,不仅听纳了大臣们的尖锐批评,还作了自责,更希望尚书等人能经常“检括”时弊,对蛀政要详情上报,充分肯定了“漏上知下”的必要性。
  唐王朝德宗皇帝打猎时与农民赵光奇的一段对话,也很有意思。帝问曰:“百姓乐乎?”赵对曰:“不乐。”帝曰:“今岁颇稔,何为不乐?”对曰:“诏令不信。前云两税以外,悉无他徭。今非税而诛求者,殆过于税。始云,所余粟麦,纳于道次(送到大路边),今则遣至京西行营,动数百里,车摧马毙,破产不能支,愁苦如此,何乐之有!有诏书优恤,徒虚文耳!圣上深居九重,皆未知之也。”农夫所答,出乎意外,使德宗了解到许多实情。由此可见,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知道“漏上知下”的真实情况,制定了政策不等于落实政策,上报落实得很好不等于群众就得到了实惠。这种情况,目前还是不少的。现在不少人对“微服私访”的报道饶有兴趣,正足以说明群众对“漏上知下”的企盼。
   “漏上知下”需要勇气,还和“知耻”分不开。没有勇气和知耻的心态,没有大度,是不可能去“知下”的。隋炀帝骄奢淫逸是出了名的,于是引发了盗贼蜂起,造反连连。他不思悔改,依然花天酒地去扬州。宫女受皇后委托,向他说了一些农民造反的情况,因此犯了大忌。为了“绝心烦”,他竟然把宫女杀了。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说农民造反的情况,本该“知之在下”,却变成全然无知,结果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死于扬州。
  “屋漏在上,知之在下”乃拯救时弊的正道;反其道而行之,只能是可悲的下场。以史为鉴,历史的辩证法值得记取。 

 

上一篇:想起郑板桥下一篇:雨丝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