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期●皖南事变70周年●

《茂林悲歌》序言

作者:王明方

 

2011年是皖南事变70周年。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编写了《茂林悲歌——皖南事变全景扫描》一书,以纪念当年壮烈牺牲的新四军将士,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继承和发扬崇高革命精神,坚定不移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安徽是新四军的重要根据地,也是新四军浴血奋战的主战场。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1938年4月5日,新四军军部到达皖南岩寺,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在皖西霍山地区集中后向皖中开进。1938年8月2日,新四军军部进驻泾县云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四军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转战大江南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战斗,奋勇杀敌,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据统计,到1940年底,新四军共毙伤日军56453人,伪军67799人,俘虏日伪军5392人,建立了拥有1400万人口的华中抗日根据地。

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的迅猛发展,千方百计地加以限制、打击。为顾全抗日大局,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部队的包围袭击。在叶挺军长的指挥下,新四军指战员奋起自卫,英勇抗击,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约2000人分散突围外,大部被俘、失散或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顽军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苏北重建,继续在华中敌后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和巩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皖南事变已经过去近70年了。围绕这一历史事件,各方面出版了许多著作和论文集。近年来,随着历史档案解密,不断有新作出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不同史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概括和整理,重点也有所不同,对事变的前因、过程和后果有的叙述不全、不细,甚至有所偏颇。为更好地展示历史真相,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从2008年8月起,专门成立了研究和撰写小组,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科学态度,编著了《茂林悲歌——皖南事变全景扫描》一书。该书以翔实的史料,对皖南事变的起因、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解析,深情讴歌了新四军将士相忍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充分展示了叶挺、项英等革命前辈及广大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顽强意志,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牢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我们重温皖南事变这段悲壮的历史,就要真正从历史脉络中去深刻理解党的崇高理想。当年,新四军将士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的就是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今天,我们继承革命先辈开创的基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样是在不断创造人民群众幸福生活。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不畏艰难曲折,不惧风浪考验,代代传承、矢志不改的崇高理想。站到这样的高度,方能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何而来,未来道路通向何方,深刻感悟党的理想何等崇高,从而不断增添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

我们重温皖南事变这段悲壮的历史,就要真正从历史实景中去感受革命先辈的顽强意志。新四军面临的斗争形势异常险恶,装备条件相当落后,常常是饥寒交迫、人困马乏,但他们以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阴,沉重打击日寇,为全民族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皖南事变中,面对近10倍的国民党顽军,新四军将士不畏强暴,进行了英勇反抗,有的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顽军同归于尽,有的赤手空拳与顽军做最后的搏斗。革命先辈们这种坚强革命意志是激励我们攻坚克难,战胜各种干扰考验,不断实现新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重温皖南事变这段悲壮的历史,就要真正从历史规律中去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骨肉深情。在异常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新四军广大指战员始终坚持“爱护老百姓,保护老百姓,使老百姓过平安日子”,以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也正是因为如此,皖南事变中,当地群众纷纷参与掩护和协助新四军突围,涌现出了许多群众舍命营救新四军的感人事迹。在泾县至今还流传着“新四军,老百姓,亲如一家人;军护民,民帮军,血肉联系不可分”的民谣。这是我们党和人民群众之间血肉情深的生动写照,这是党由弱到强、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真正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关乎党和党所领导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

70年沧桑巨变。在党的领导下,如今的中国不仅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且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正在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进。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种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百折不挠、决战决胜的伟大精神,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这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