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的报告和参加江苏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心情非常激动。总书记说:“相信随着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和落实,江苏一定能够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江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我们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按照省委“两个率先”、加快振兴苏北的战略,加快推进“全面奔小康、建设新淮安”的进程。淮安属江苏经济欠发达地区,“十一五”以来,已经进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最近,市委召开了全市党员干部大会,在全市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热潮,决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确保2016年以县(区)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努力把淮安建设得更加美好。
我们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加快发展,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大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县经济开发区、乡镇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大力招商引资、选资和发动全民艰苦创业结合,国资、集体、民资、外资一起上,发展IT、特殊钢、盐化工三大千亿元级产业,培育大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振兴现代制造业,促进全市工业做大变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统筹城乡发展,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农业,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化,围绕把淮安建成能辐射周边地区2000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以创建“健康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生态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做大做强做优做美中心城市,着力提升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水平。
我们一定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公共财政是为民财政,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千家万户,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530万人民。全市财政收入2000年为25.7亿元,2007年已实现120亿元。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除基本建设、农业、科技三项费用8亿元外,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文教、医疗卫生18.8亿元。2007年市县(区)两级财政安排10亿元,投入城镇“4050”人员就业再就业、安居、市区居民医疗统筹及特困居民医疗救助、育才助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助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敬老爱老、法律援助等民生帮扶“九大工程”,受惠群众达160万人。重点帮助失地农民、拆迁居民、下岗职工、五保对象、残疾人和因灾因病致贫家庭解决生活困难,实现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三有四确保”,即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确保困难家庭子女都有受义务教育的机会,确保考上大学的都能得到资助,确保困难家庭患病者得到及时医疗救助,确保有法律诉求的困难群众都能得到法律援助。加快推进“法治淮安”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巩固和扩大“平安淮安”创建成果,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健全社会治安大防控和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进一步畅通领导干部批阅人民来信、信访接待日、市长公开电话、机关服务进社区、行风热线、软环境建设投诉受理中心、信访直通车和领导干部下访等八条信访通道,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一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淮安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重心下移,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强基工程”,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全面奔小康、建设新淮安”强有力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群众需要为第一信号,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千方百计帮民富,想方设法办民事,竭尽全力排民忧,真心实意解民难,以亲民的作风感召人心,以爱民的形象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赢得人心,以安民的行动温暖人心,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市委、市政府坚持市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基层、市直部门挂钩帮扶乡(镇)村和规模企业、县(区)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住村蹲点(每次不少于5天,走访不少于30户,调研服务办实事)的制度,积极为城乡基层办实事,为困难群众解难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经济跨越发展,推进建设和谐淮安。(作者为中共十七大代表、淮安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