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民生”二字最关情

作者:居欣如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进建设和谐社会。”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既是党的执政的基本理念,也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宗旨。“民生问题大于天”。保障和改善民生,正是保障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之必需,也是保障社会主义道路快速健康发展之必需,更是关系党的宗旨能否最终实现,中华民族无数志士仁人的治国理想能否最终实现的大事。
  同时,十七大报告也传递着一个重要信息,即民生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简单的物质问题。固然,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是民生之重,但公正公平、权益诉求、社会安全、生态环境、精神满足、幸福指数等,同样也是民生问题中应有之义。
  民生问题是一篇大文章。如果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是文章的上篇,那么在夺取政权后,如何推进国家建设,执政为民,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那就是下篇。与革命时期相比,执政条件下解决民生问题的目标更远大,内容更丰富,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
  应当肯定,通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2006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突破20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000多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0多美元。人民生活由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2003年到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2%和6.2%。“钱袋子”鼓起来了,消费市场也持续升温,民生问题逐步得到改善。
  公共财政逐步惠及“三农”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两个重要论断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的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建立,公共财政逐步惠及“三农”。从2006年1月1日起,9亿农民彻底告别了延续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2006年,中央提出“三个高于”的惠农政策,当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即达3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2003年~2007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资金投入达到15060亿元,相当于前10年(1993-2002)的总和。
  这两年,在农村,小孩读书可以免费了,生病就医的钱可按规定报销了,生活特困的人拿到低保了,政府为进城农民办培训班了,民工子弟也同样上学了。这一切政策温暖着广大农民的心。
  让孩子都能上得起学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为了破解“上学难,上学贵”,国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注重向农村教育、向困难学生、向职业教育倾斜。据统计,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1年的617.8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161.08亿元,增长了七倍。从2007年起,国家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农村约有1.5亿中小学生家庭可“轻装上阵”。国家还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免费教育。对考上普通本专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则给予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的政策资助。据初步统计,在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之外,公共财政每年至少还要安排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项经费308亿元左右。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财政安排助学经费数量最大的一次。
  撑起健康的“保护伞”
  怎么让百姓看得起病,买得起药,是攸关民生的又一大问题。为此,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财力支出也连年提高,逐步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2006年,全国财政卫生支出为1312亿元(不含基本建设支出),比2002年增长了107%,4年年均增长20%。2003年,国家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救助制度。到2007年“新农合”将覆盖全国80%以上的城市。
  目前,社会医疗保险体系还未完全覆盖到城镇居民中的下岗职工、无业居民、学生儿童等人群。从2007年起已对此进行试点。预计再过三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全国范围将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到那时,我国的城乡居民,无论地域、身份以及经济状况如何,都可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为低收入家庭圆“住房梦”
  安居才能乐业。近年来持续高涨的房价,让城市低收入居民望房兴叹!“房价高,住房难”成为热点民生问题。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要特别关心和帮助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2005年的“国八条”和2006年的“国六条”都把保障住房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房地产业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和财税增长的主要动力,有些地方政府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缺乏重视,致使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仍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不但买房难,租房也难。据建设部、民政部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城镇低保家庭中存在住房困难的约有400万户;又据建设部测算:全国仍有人均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近1000万户。而2006年我国512个建立廉租房制度的城市,廉租房投入只占当年房地产投资的0.36%,另有145个城市则还没有建立廉租房制度。是否真心实意帮助困难群体解决住房问题,反映了是否执政为民的问题。当前,随着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各地党和政府将更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相信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将会加快步伐,2007年8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将进一步落实。
  立足民生  着眼民生
  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等改善民生之举,第一次作为单独章节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这一切彰显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誓言。从十七大报告看百姓生活的新图景,那将是更加丰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既反映着广大人民的热切期望,又展现着十分鼓舞人心的美好前景。
  当然,也要看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区域和人口大国,由于地区条件、人群居住、资源分布差别很大,再加上长期城乡二元体制,民生问题十分复杂。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利益多元的发展给中国带来活力的同时,也造成社会需求的千差万别。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群对民生问题的要求和期待也是各式各样。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走很长的路。做好民生这篇大文章,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关注民生新问题。只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把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在党的领导下,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阔步前进!
  (作者为解放日报原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