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期●·专稿·●

朝晖映高邮

作者:张安龙 王殿传 濮国华

“三十六湖秋水湖,苍烟一点指高邮。”泱泱神州,以邮名城者唯江苏高邮。
  如果你把江苏版图叠成“米”字型,傲然站立在“米”字中央的便是高邮。自秦王嬴政时在此“筑高台、置邮亭”、汉代建县,中国版图的坐标上便有了高邮、别称秦邮。这座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县治,便有了通往外部世界的邮驿之路。
  高邮因邮而城
  因“邮”而城——邮是高邮永恒的根,镌刻着一个地方风云变化的轨迹。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北上称霸,在江淮之间经高邮开凿了古邗沟(今京杭运河高邮城区段西侧),打通水陆驿道以运送军粮。后来,历代王朝的统治中心不断东移,从西安到洛阳到开封到北京,而经济中心却从关中平原向江南地区不断南迁,运河便成了封建帝国的生命线,从隋代始凿运河直至明清,高邮作为运河线上的名城大邑,成为维系两京交通南北的要冲。帝王南巡、官员往来、商旅络绎……驿道带来了信息,运河促兴了经济,高邮成了一处古今繁华之所在。
  伴随着运河繁荣的是邮驿的兴起。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筑高台、置邮亭,后又修建驿道,从此高邮与邮结下了抹不掉、扯不断的千世姻缘。汉武帝元狩五年,高邮建县。到了宋元时期,高邮邮驿机构粗具规模。明太祖统一中国后,高邮的邮文化发展达到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开设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的盂城驿,就位于明代南北大动脉——京杭运河上。作为两京之间的水陆驿站,盂城驿原先规模宏大,现存有厅堂、库房、廊房、马神祠、前鼓楼等古建筑,虽历经沧桑,但古风犹存,它是我国现存最大、布局周全的大型古代驿站遗址。盂城驿1993年至1995年间得以修复,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中国唯一的邮驿博物馆,使古驿得以再现。
  以“邮”兴城——邮是高邮不老的魂,系结着一方乐土事业兴衰,家园忧乐的命运。高邮市委、市政府利用“邮”这个金字招牌,于1997年、2003年、2005年、2007年先后承办了四届中国邮文化节,“弘扬邮文化,节庆搭台;引进大项目,经贸唱戏”,走出了一条吸纳式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7年,高邮跻身国内生产总值超百亿、财政收入超十亿的“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的“双百强”行列。
  如何充分挖掘邮文化资源,带动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快速发展?高邮市委、市政府经过对本地邮文化深厚背景的认真分析,深切感受到,邮文化是高邮的城市个性,是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目前正面临着再度发展辉煌的新一片蓝天。
  为了将高邮独特的邮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2005年第三届中国邮文化节期间,高邮响亮地提出用五到十年的时间,精心规划、全力实施“东方邮都”宏伟工程,成立了由市相关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邮文化产业指挥部,专门负责邮产业发展和打造东方邮都的各项具体工作。先后组织、举办了首届(丙戌年)个性化邮票青少年设计大赛颁奖仪式,“东方邮都——我的家”、“来自东方邮都的一封信”主题书信活动;2006年全国首届集邮文献展览,在全国以至国际邮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申报和注册了“邮者”系列商标、上线推广电话彩铃、启动使用邮都徽记、推广使用“东方邮都”邮资专用封和明信片,设立城市雕塑,组建邮都实业公司,建成了邮都文化广场。在具体项目的实施中,紧紧扭住“651”工程,即盂城驿站、邮驿博物馆、邮驿礼俗、邮驿旅游、古南门大街等六大项目,邮文化产品研发设计中心、邮品实物和网络交易中心、邮品展示中心、邮文化产品生产制造中心、东方邮都现代物流中心等五大中心,以及1.5平方公里以上的邮产业园,务实推进,快速推进。两年多来,先后包装和建设了邮产业园、邮文化广场、彩印包装、马饮塘湿地公园等18个邮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并在深圳、上海等地开展“东方邮都魅力高邮”专题招商活动。打造东方邮都的氛围越来越浓,邮都品牌初步确立。
  高邮诞生著名词人秦观
  高邮多俊彦之士,人才辈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秦观字少游,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少时丧父,侍母家居,借书苦读,研习文词,个性豪隽。神宗熙宁十年(1077)往谒苏轼于徐州,作《黄楼赋》,苏轼读后誉为“有屈宋之才”。同年,苏轼向王安石推荐他的诗,安石赞为“清新似鲍谢”。元丰八年,秦观登进士第,曾任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1094),元祐旧党受打击,秦观因与苏轼兄弟交往被列为旧党,贬监处州酒税,后又削秩徙郴州,随后又贬横州,再贬至雷州,逝于藤州。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最受苏轼爱重,诗、词、文皆工,而以词著称。他的词艺术成就很高,当时即负盛名。他是北宋以后几百年被视为词坛第一流的正宗婉约作家。秦词极善于把悲欢离合之情,同个人的坎坷际遇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含蓄的手法、淡雅的语言,通过柔婉的乐律、幽冷的场景、鲜明新颖的形象,抒发出来,情韵兼胜,回味无穷。叶梦得《避暑录话》誉之为“善为乐府,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元丰间盛行于淮楚”。晁无咎云:“少游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也。”蔡伯世云:“子瞻(苏轼)词胜乎情,耆卿(柳永)情胜乎词。词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已。”《四库提要》更誉为:“观(秦观)词,情韵兼胜,在苏(轼)黄(庭坚)之上。”后人收集秦观著作有《淮海集》40卷、《后集》6卷、《长短句》3卷、《淮海词》1卷、《淮海居士长短句》3卷。现秦少游纪念馆在苏轼、秦观、王巩、孙觉当年载酒论文的文游台内,追怀古人风韵的游客络绎不绝。
  高邮鸭举世闻名
  高邮素称“鱼米之乡”,是典型的农业大县。高邮属苏中里下河地区,土地肥沃,高邮湖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湖面和荡滩水面资源丰富。举世闻名的高邮鸭在这方土地上繁衍养殖了近千年,高邮鸭已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高邮咸鸭蛋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双黄鸭蛋”更是稀世珍品。全市拥有各类蛋品品牌近100个,其中“红太阳”、“三湖”、“秦邮”为江苏省著名商标。“红太阳”获江苏省名牌产品和江苏省信用产品称号,并通过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双重认证。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
   2007年,全市养鸭650万只,其中蛋鸭350万只,肉鸭300万只,全年产鲜蛋约6亿只。养鸭大户1.2万户左右,鸭业从业人员4.5万人,其中企业用工2万余人。“未知高邮人,先知高邮鸭”。早在900多年前,宋代著名词人秦观就以鸭蛋馈赠师友——时任徐州太守的苏东坡。我国南方许多城市和国外华侨都有“端午节吃咸鸭蛋,中秋节喝老鸭汤”的习惯。高邮鸭蛋在全国,乃至东南亚都享有盛誉,并已相继进入哈尔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的超市。高邮市文游中路成了远近闻名的高邮鸭蛋一条街,聚集了200多户厂家和商家。全市年加工咸鸭蛋、松花蛋、双黄蛋等各类蛋制品4.5亿枚以上。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近年来快速发展,规模实力不断壮大,带动了农民养鸭致富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07年,该公司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要求,与鸭农签订了产品回收订单,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养鸭的出售难题,降低了养鸭的市场风险。全市与养鸭、蛋品、鸭肉、羽绒等产品加工相配套的饲料、药品、包装、冷藏、运输、商贸等产业也有了同步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已初具规模,特别是羽绒业的发展更是一鸣惊人。全国70%的羽绒服装产自江苏,江苏70%的羽绒服装产自高邮,高邮已成为全国羽绒服装制造名城。全市有服装企业近700家,年创产值7亿元,吸纳7万人就业。著名服饰企业纷纷看中高邮,继国内波司登、雅鹿、康博等排名前十位的名牌服装企业把“生产加工厂”移师高邮后,美国花花公子(PLAYBOY)、意大利骆驼(LOTTO)、德国素来瓦(SALEWA)、韩国金狐狸等多个知名品牌服饰也来高邮投资,中国纺织服装城也落户高邮。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广大干群从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工业兴市、强村富民和“无工不富”的认识,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工业和建筑业,转移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劳力去创业就业,走综合发展致富的路子。其中电线电缆、电动工具、灯具、液压机械、农副产品加工、太阳能光伏等优势特色产业也蓬勃兴起,成为高邮市主导产业。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从2000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80亿元,翻了两番。以建筑业为带头的商业服务的收入占年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83万高邮人已冲破经济一度在低谷徘徊的迷雾,一路奋发,一路高歌,一路追赶,大展鸿图。
    “一支邮字歌,悠悠两千年,历尽沧桑事,始终情未改”。邮是信念,是激情,是光荣,是骄傲,是梦想,是千秋邮城人奉献给中华民族的最平凡而又伟大的功业。今日高邮,一幅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的绚丽新画卷正向世人磅礴展开;明天高邮,将向着太阳大步奔走,奏响更加激越的旋律,崛起于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