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述要

作者:韦 诚

      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西大门,位于京沪铁路东侧的沱河岸边,今属固镇县任桥镇北端的清凉村,是淮北平原上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抗战期间,这里的人民军队和当地群众相濡以沫,在共同抵御外敌的浴血奋战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中央军委张爱萍、张震等数十位国家部委领导和老将军的支持下,烈士的战友、当地的群众和政府在今天固镇县的任桥镇清凉村北100米处建起了蚌埠市唯一的专为抗战烈士修建的陵园: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侵华。由于清凉村北联战略要地徐州,是南京和华北汪伪政权的结合部,津浦铁路是敌伪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因此,该地是敌伪顽我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在八年抗战期间,清凉人经受了日伪军袭扰达数百次,清凉村房屋被日伪军烧毁1700余间,掠走大小牲畜1900余头。但清凉人前仆后继,顽强斗争,敌人始终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伪政权。

  19415月,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率部从这里越过津浦铁路,经过清凉村向东进入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从这以后,这里就开辟出一条穿过百里敌占区的交通要道,清凉村,这个沱河岸边不起眼的偏僻村落就成为这条交通要道的咽喉地段。彭雪枫将军首次将清凉村一带命名为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西大门。

  淮北抗日根据地西大门烈士陵园的筹建动议始发于19458月,只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再度挑起内战,筹建计划半途夭折。1985年,宿县、灵璧及固镇县相继邀请曾经在本地工作、战斗过的老同志参加地方党史座谈会。老同志们不约而同地提出,应当在清凉一带修建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具体筹办由欧兴田同志负责(欧兴田1925年生于清凉,1939年参加革命,是当年张爱萍将军的文书。)

  1994年陵园筹建工作正式启动。欧兴田带着筹建小组的设想,走访了六个省市36位曾经在淮北工作过的老同志、老将军。1996年他又专程赴首都北京拜访了抗战期间曾经在宿灵一带留下过足迹的12位国家和部委领导人张爱萍、张震、刘玉柱、谢邦治、张德群等首长。他们一致表示赞同,积极捐款,希望把陵园办好。

  20058月,占地15000平方米的抗战烈士陵园落成。坐东面西的陵园大门上有9米高的古雅门楼,门楼正面镶嵌着由国家航空部部长刘玉柱题写的“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十一个金色大字。进入大门以后有一条水泥大道,路两侧排列着诸位老将军的题词11块,本地抗战史碑5块。600平方米的广场后面矗立着一座19米高的抗战烈士纪念塔。塔后有23座抗战烈士墓,每座墓前均勒碑立石,详述烈士的生平经历和英雄事迹。陵园建成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已有10000余人次在此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20065月,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被蚌埠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上一篇:雨丝风片下一篇:走进白求恩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