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期●青少年绿洲●

走进白求恩故居

作者:欧阳娜

踏着皑皑白雪,我们推开了格雷文赫斯特小镇那座奶油色两层木质小楼的门,那便是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优秀共产党员白求恩的故居了。

摆着一架管风琴,一圈花布沙发,挂着乳白色镂花窗帘的是客厅;有着似乎还在燃烧着的木炭的老式壁炉,餐桌上放着一把餐刀和几个硕大的土豆,那就是厨房了;起居室的椅背上还晾着一条苏格兰格子围巾,一件织了一半的米色毛衣和毛线球还放在桌子上。踩着螺旋式的木梯上楼,右拐就是卧室,小白求恩睡过的摇篮映入眼帘,用过的奶瓶放在煤油灯旁……浓郁的生活气息弥漫在眼前身后,惟有挂在客厅墙上维多利亚女王泛黄的照片提醒我们,那是19世纪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贵族的家庭。

在不大的陈列室里,有寥寥十来幅照片,全面而准确地向世界各地来瞻仰的人们讲述着白求恩短暂又光辉的一生。生于上流社会牧师家庭的童年白求恩,歪戴着帽子骑在高头大马上顽皮可爱;维多利亚医学院优秀学生的青年白求恩英俊潇洒;在西班牙战场上奔走的白求恩清癯消瘦;在中国延安窑洞前为抗大学生演讲的白求恩热情洋溢;那个我们熟悉的穿着八路军军服卷着衣袖为伤员动手术的白求恩专心救治……白求恩微笑着,思考着,工作着,比教科书上更鲜活地走到了眼前,走进了我们的心中。

善良且富于爱心的白求恩从小就同情弱者,喜欢打抱不平,尤为喜欢做医生的爷爷。他10岁时向父母宣布:长大了要像爷爷一样做个医生,为穷人治病,并且执意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和爷爷一样——诺尔曼·白求恩。在成为一名著名医生后,他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底层人民,他在蒙特利尔组织了加拿大第一个保障人民健康的团体。他认为不管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如何,都应让他们得到治疗。

精力充沛又富有艺术家气质的白求恩,在加拿大人的眼中不仅是位医学家,同时还是一位画家和艺术家。精力充沛的白求恩常常为着一些别人的事情而奔波。

白求恩20岁时就说:我要为人类做一些事情,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了不起的事情。在西班牙战场上,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流动血库车,被誉为西班牙内战时军事医学上最伟大的创举;他还花了大量的时间,研制发明和改制了十二种医疗器械,其中有一种叫做“白求恩肋剪”的器械,人们至今仍在使用;在西班牙战场上,妇女儿童受苦受难的情景令他不能再在医院中平静地做手术;当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时,他毅然决然地说:我要去中国,那儿需要我!

白求恩为了信仰不惜牺牲爱情、家庭直至生命。白求恩深爱着弗朗西丝·彭妮,却与她两次结婚又两次离婚。当初他说:我不能给你金钱,但我会给你爱。当他知晓自己患上肺病无法治愈,即主动提出要与她离婚,而治愈后又再度请求复婚。1936年,白求恩到莫斯科出席国际医学会议,同年他加入了苏联共产党。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只能再次与弗朗西丝离婚。1938年元月,白求恩告别加拿大,带了五千美金的医疗器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延安。他谢绝了毛泽东请他主管边区医院的邀请,主动到前线创办了“模范医院”。在此期间他救护了大量的八路军伤员,创下了在炮火轰击下69个小时内做了115次手术的奇迹。在写给友人的信中,白求恩这样说:“我的确非常疲倦,但我很久未像现在这样愉快了。这里的人们需要我、爱我,我相信我也爱上了他们……”

19391119日,49岁的白求恩为八路军战士做手术时不幸感染,经医治无效,以身殉职。他长眠在了中国的大地上”。一支巨大的烛火伴着解说员深情的话语在屏幕上久久燃烧,映照着窑洞中一群孩子的脸庞,映照着在山峦中跋涉前行的八路军战士们的脚步。“孩子们哭了,战士们哭了,苍天也哭了”,在场的肤色不同而心情一样的听众都哭了。

泪水中,白求恩的形象愈见高大丰满。正如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所说的“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循着白求恩一生的足迹,我们领悟到他之所以成为一位中国和加拿大人民心中的英雄的必然。

我们去的那一天是34日,那天正是白求恩诞辰115周年。故居门前巨幅的白求恩画像,令我们频频回望,作为一名国际主义战士的白求恩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