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期●老区采风●

农民致富的“金桥”

——海安南莫镇食用菌合作社

作者:朱知和 徐步江

 

江苏省海安县南莫镇食用菌专业合作社,2007年被南通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2008年被江苏省评为“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省优秀科技富民项目。当地农民称这个产业节地、环保、资源利用高,是农民致富的“金桥”。

适时应变政策好

合作社创办初期,是由几名村干部投入60多万元,兴建30多个蘑菇大棚起家,目前已遍及9个村,有社员342户,食用菌大棚及工厂面积约900亩,年产蘑菇、金针菇、秀珍菇8000多吨,2010年年产值7000多万元。

当地农民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联产承包,分田到户,在当时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精耕细作,年年丰收。如今形势有了变化,农村劳动力向城里转移,青壮年都到城里打工、经商去了,不少农户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现在适当集中经营正好适应了这一变化。村长陈宏生举了本村一个例子。陈中余夫妇俩都已70多岁,一儿一女都在上海工作,家中3亩责任田没法种,只好送给别人种。如今有了合作社,老人把三亩田流转给合作社经营,一年得土地租金3000元,不但自己增加了收入,儿女在城里工作也放心了。南莫村一组刘加富,全家5口人,种4.2亩责任田,他们把2.2亩流转给合作社,每年得土地租金2000多元。儿子在本地砂石场开吊车,媳妇在本地一企业打工。这对老夫妻俩虽说已60多岁,已领取养老金,但身子骨还硬朗。他们俩到合作社打工,年收入近万元,工资虽不高,但可以照顾家庭,还自种着2亩责任田,解决全家人的吃粮问题。钱粮富足衣食无忧,一家人生活过得很幸福。

节地环保资源利用率高

在南莫食用菌合作社,最令农民满意的是他们的这个产业节地,环保,自然资源利用好。南莫村支部书记吴宝凤认为,蘑菇棚占地少,可向高空发展,他们那里最高的蘑菇棚高达6米,分7层育菇,每亩育菇产值可达4万元,净收入1.5万元。培植食用菌的原料是稻麦秸秆,湖桑枝条和棉籽壳。这些东西过去曾是农村煮饭烧水的主要燃料。现在农村普遍用沼气、煤气,不用秸秆了,于是许多农民就把秸秆烧成灰作肥料,既污染空气又呛人。自从引进了食用菌生产项目,秸秆成了蘑菇生产的好原料,每年需要秸秆2500万公斤。合作社每年大量收购稻麦秸秆,还吸引了周边地区农民来卖稻草,去年每l 00斤稻草卖到810元,仅此秸秆一项增加农民收入200万元。培植蘑菇后的培养基卖给肥料厂配制复合肥,再还到田里,形成良性循环,不对环境构成一点污染。

科技先行思路好

南莫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立科技示范园,采用现代化新技术,进行规模化科学化生产。该园先后承担了江苏省高效农业设施栽培项目两个,南通市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一项,获市县科技进步奖3项,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金针菇工厂生产项目,建立了标准化厂房,厂房内有冷暖调控设备,全年恒温生产,产鲜金针菇45吨,全年销售收入达2600万元,年利润350万元。以前蘑菇棚升温是用煤碳加热,现在改为用太阳能加温,既节省了煤,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近年来,他们先后投资500万元,用地200亩,建了200幢太阳能加温的温室大棚,年产反季节食用菌1000多吨,年销售收入400多万元,年利润150万元。

科技先行,首先是要普及科技,让每个生产者都能掌握这些科学技术。南莫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每年组织社员及生产员工培训操作规程,掌握技术要领,每年举办食用茵技术培训班78期,参学人数达600多人次。在培训班上,请上海、南通等地的专家、教授讲课,很受欢迎。

服务好引来凤还巢

南莫镇的食用菌科技示范园为什么能发展这么快?我们在走访中遇到了来此创业的两位经营大户,他们很坦率地说,是看中了这个合作社的服务态度好。他们两人原来都不懂蘑菇生产技术,如今一个拥有60个大棚,一个拥有40个大棚,都经营得很好,全靠了合作社的服务。他们不会搭建大棚,一份申请,社里的搭建大棚专业队就上门服务,搭得又快又好,而且成本低。你需要菌种,合作社有食用菌种场,以合同形式保证供种;在技术指导上,合作社会与你签订技术服务协议,6名专业技术人员随叫随到。示范园各家生产的食用菌也都由合作社统一收购,以“青墩”品牌统一销售,现已与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市及本省大、中城市的经销商签订了销售协议。部分产品还销售到日本、西班牙。

示范园吸引了许多外地投资创业者。目前,南莫镇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内已有规模经营大户14户,其中6户为外地人,这些创业者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带富了一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