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期●专稿●

孟良崮战役遗址巡礼

作者:李作义 管寿康

       孟良崮位于山东蒙阴县城东南28公里处,是条东西走向、长约5公里的山脉。其左前方是雄伟秀丽的大崮顶,高高耸立的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坐落在其右前方险峻挺拔的大崮顶上。三个山头紧相连接,成鼎足之势。

  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建于198581日,由三块刺刀型板块组成,正立面投影为“山”字形。三把刺刀坐落在等边三角形的基座上,正面稍高的刺刀象征我主力部队野战军,两侧刺刀象征地方部队和民兵。碑体下红色围墙,象征广大人民群众与参战部队紧密配合,协同作战。纪念碑的基座为步枪托状,低矮舒展,表明人民解放军是以步枪为基础发展壮大起来的,并以步枪为主要武器,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消灭了全部美械装备和气焰极为骄狂嚣张的国民党军。

  孟良崮因60年前,即19475月中旬那场震惊中外的大战而扬名于世。我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等指挥下,一举全歼国民党号称“五大主力之首”的“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这次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军民共同谱写的一曲凯歌。战役期间,解放区60余万临时支前民工,15.4万二线常备民工,7.6万随军常备民工,在敌人飞机轰炸和猛烈炮火下,日夜不停地运送作战物资,仅蒙阴县就供应部队熟食达70多万斤。战役开始的第二天,通往前线的一座木桥被炸毁,附近群众连夜自动架起浮桥。由于水深流急,桥面不稳,架桥的群众纷纷跳入水中,双手抱着桥墩,肩膀扛着桥板,形成了一座人桥。参战部队飞快地从桥上通过,极大地鼓舞了我军的斗志。直到1959年,陈毅元帅还在一次座谈会上动情地说:我陈毅死在棺材里也忘不了山东人民对我们的支援,他们在战斗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粟裕将军说: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来之不易……没有老解放区党和政府领导下的支援,胜利是不可能的。

  在这次战役中,我军有近万名指战员负伤,更有2000多名干部战士把最后一滴血洒在战场上。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先烈的英名和不朽功绩,激励人们沿着他们未走完的征程勇往直前,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拨出专款,在孟良崮前的泉桥村北修建了孟良崮烈士陵园和孟良崮完全小学、孟良崮人民医院。

  孟良崮烈士陵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为全国百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到这里接受教育的人络绎不绝。步入陵园,庄严肃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陈毅、粟裕大型花岗岩雕像,雕像高5。他俩巍然屹立于战马前,气势雄伟,栩栩如生。

  雕像的东北和西北方向是两排对称的碑廊。东碑廊镌刻着陈毅、徐向前、粟裕、叶飞、张震、张爱萍、黎玉、谭启龙等党政军领导人的题词;西碑廊镌刻着著名书法家赵朴初、王学仲、欧阳中石等的题词。

  雕像正北面是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馆内的展出再现了孟良崮战役的宏大场景和老区人民波澜壮阔的支前运动,把人们带入了金戈铁马的革命战争年代,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英明,华野将士英勇善战的风采,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

  战役纪念馆后面,苍松翠柏中掩映着2865座烈士墓,中间耸立着烈士英名塔,花岗岩层面上铭刻着烈士不朽的英名。烈士英名塔的前边,有一座精心雕琢的花岗岩墓,那就是粟裕大将的部分骨灰撒放处。他始终忘不了沂蒙老区,忘不了出生入死的战友,身后来这里与他们共眠,情深意长!

  这里既是烈士陵园,又是战役遗址的一部分,与孟良崮战役纪念碑遥相呼应。每年有几十万人从全国各地来此谒陵、凭吊,举行隆重的悼念活动和神圣的入党、入团等仪式。烈士的英灵激励着后人发扬革命传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