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期●·烽火岁月·●

一心向党的王绍文

作者:龚云池



  江苏启东二效镇王绍文家,是上世纪40年代东南情报局的“窗口”。
  王绍文14岁当学徒,19岁独立经营家庭作坊式的糖坊。他们全家老小都投入劳动,把玉米磨成粮煎成饴糖出售,在二效镇也算得上有些名气的人家。抗战前后,王绍文与社会上一些政界人士有所交往,抗日志士许诚、姚力住过他家,同他谈论抗日救国的大事,使他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对一心抗日救国的中国共产党有了好感。新四军东进以后,他与共产党干部、新四军官兵接触多了,凡有利于共产党的事,他乐于去做;凡有损于共产党的事,他坚决反对,即使受损失、蒙冤枉也在所不惜。
  当年,他家在二效镇(包括父、兄在内)有大小房子共22间,其中有店面、作坊、磨坊、糖坊、厨房和卧室等。其中王绍周酒店内还有些专供小酌的单间,从正街店面到后街纵深60米,房屋排列错落有致,一般人进去后也摸不清路径。这些条件后来被情报局开展工作、掩护革命同志充分利用了起来。
  他家开的糖坊作为情报局隐蔽之处,对外都是他的“客商”。常来王家糖坊的我党情报工作者有海门的龚宝仁、启东的倪梅生、四甲的芮之华、凤凰桥的姚凤英、麒麟镇的肖子平,王绍文都以客招待。这经费开支怎么办?经有关领导研究决定,先给王绍文一份公粮,以他的妻子胡美英的名字造册并领取。后来,到他家的人越来越多,不但启东、海门、南通有人来,江南也有人来。王家开支越来越大,一份公粮仅80斤玉米解决不了难题。由此,王家的糖坊业难以为继。情报局有责任扶他一把,让他渡过难关。实际上,这也是情报局分内的事。于是,由我去县财政局,用预领公粮证的办法,每次千余斤,以资助王绍文糖坊的正常运转。后来,我还到财政局为王借了一笔江淮币(当时的流通券),让他一次购进数千斤玉米作原料,扩大了饴糖生产规模。另外借了一百担皮棉,支持王做粮棉生意。接着,王绍文和东南行署的江海公司合作做粮棉生意,把粮棉运到江南、上海,再换成军用品回来,一面做生意,一面兼带传递江南的情报。王绍文家实际上成了我党的隐蔽联络中心,他自己也成了义务交通员。王绍文冒着风险每事必办,从无闪失。这些外人不知道的贡献,只有当年的当事人我、陈伟和黄永祥以及有关领导知道。
  更为可贵的是王绍文一家为了掩护革命同志,动了不少脑筋,设计了几个简易密室,在危急关头,一个眼色、一个手势,顿时就使人神不知鬼不觉地不见影踪,同志们由衷地称它为王绍文家的“障眼法”。
  我亲身感受过“障眼法”的掩护作用。记得有一天,我正在王绍文家工作,敌人进了二效镇。眼看敌人快进屋了,王绍文家人把我藏在煎糖大锅后的密室内。敌人一进来,只见满屋子蒸汽,什么也看不见,就走了。另一次,我情报人员陈伟在王绍文哥哥王绍周家,鬼子进了街,王绍周妻子招招手,掀开一只大酒缸盖子,老陈爬了进去,忙拉上大草盖。敌人进屋,看看都是酒缸,酒气熏天,捏着鼻子走了。王绍文全家用类似的办法,在危急关头掩护了许多同志避过风险且从未出事。
  还记得有一天,王绍文购进两具棺材,他对家人说:“这东西另有用处,绝对不能对外讲。”他把父母遗像挂起来,放上供桌,安上牌位,做出“厚葬”的架势。当时,他从上海、江南采购来的一些军需物品,就密藏于棺材内,敌人做梦也想不到这“棺中无尸”的秘密。
  为了有利于工作,当时我们情报局同王绍文约定:1、我们的同志都作为经商的老板、先生、小姐来招呼,绝不允许透露其干部身份。2、以商务活动名义掩护和接待各地的工作人员。3、迅速、安全地传递情报。4、到上海等地为我们采购物品。5、协助做好安全工作,掩护打埋伏的同志及其家属。王绍文把这些要求告诉全家老小,要他们人人遵守,绝对保密。
  一天,我方税务干部张伯涛收税时收到金条、金器,来到王绍文家正在清点时,富安镇出动的敌人突然闯进了二效镇,一时枪声大作,距王家仅五六十米了。张伯涛连忙冲出王家北门,穿小巷脱险。危急中,王绍文把黄金包扎好藏于灶膛灰中。事后,他从灰中取出这包一市斤多的黄金如数交给了张伯涛。张伯涛原以为这包黄金肯定给敌人抢去了,想不到王绍文临危不惧,终使这笔款项完整地回归人民。
  王绍文掩护我党同志,不仅舍得花钱,直到身家性命。1943年7月的一天,县委妇委书记王炎途经二效镇,正好天下雨,她手挽竹篮进王家的“畅一天”菜馆避雨。这时,东西两路敌人几乎同时闯进二效镇。王绍文妻子胡美英怀抱3岁女儿王锦芳掩护王炎穿过小巷向北转移。走出巷子,胡美英接过王炎手中竹篮对她说:“你快走,我在后边掩护,一切由我对付。”敌人只认手挽竹篮的女人追,王炎脱险了。胡美英母女俩躲避追敌时,一不小心掉进沟里,3岁的孩子受惊患病,不几天就夭亡了。1943年冬天,曹家镇(离二效镇七八里)敌人得到奸细密报,在夜间出动近百人包围王家,王绍文、王绍周都被捕。王绍文弟兄俩宁死不屈,后经有关方面全力营救,才获释脱险。
  1947年春,王绍文接待了江南十地委的九个同志来糖坊避居一个时期,后来被敌方发觉,派部队闯进了二效镇搜索。王绍文立即把他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敌人没抓到我党的同志,就捕走了王绍文的哥哥王绍周和他的大女儿王锦杜。在敌人的严刑逼供下,他俩坚不吐实。王锦杜由此被打成重伤,医治无效,年仅16岁英勇献身。
  在与日伪进行的经济斗争中,为防止敌人掠夺物资,抵制伪币的大量流入,改为统一使用抗日根据地发行的江淮币。我东南行署财经局在二效镇作发行江淮票的试点,在试点过程中,王绍文邀请镇上的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崔志鹤、姚昌盛、蓝其英座谈商量,控制伪币流入的过渡办法,就是发行一种限于本地流通的代价券,以后用代价券兑换江淮币。群众一时接受不了,怕受骗。王绍文同这3户商家一起发表声明:“江淮银行是抗日民主政府办的银行,不会倒闭,如有吃亏,有我们这4家商户以资抵偿。”鉴于王绍文在当地工商界与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消除了大家的疑虑,使江淮币在当地人民中取得了很高的信誉,得以顺利流通。
  当时,我党在当地的领导都已把王绍文看作没有正式填表的共产党员,他也不愧为江海儿女中真心实意拥护共产党的优秀代表。
  令人遗憾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三反”运动中,王绍文被错误地当作苏北的一只“大老虎”(即大贪污犯),关进监狱,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组织上才为他平了反。1993年,王绍文逝世。(陆凤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