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期●·缅怀篇·●

父子站长雪枫情

作者:钟昌凯 谢海洋



  洪泽湖畔的江苏省泗洪县半城镇是块红色英雄的土地,一代名将、原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长眠于此。在彭雪枫将军牺牲63年后的今天,人们到雪枫墓园瞻仰时,可以看到纪念馆陈列的、被称为“三件宝”的实物——《拂晓报》、拂晓剧团道具及彭师长的遗物。这“三件宝”的搜集者就是半城镇文化站前后两任站长张坤和张仁高父子。
  1944年,张坤参军成为新四军四师的一名宣传员。彭将军壮烈殉国后,他出于对彭师长的崇敬和挚爱,一直主动搜集彭师长的遗物以及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和许多中央首长悼念彭雪枫的文章、报刊及有关文艺作品。新四军北撤后,在白色恐怖下,他冒着生命危险精心保存这些文物。他的精神感动了许多干部群众,不少人主动向他提供文物或线索,并自发地掩护他。有一次,他收集到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祭彭故师长的电文,他把它折成小孩虎头帽的样儿夹在床席下,躲过了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数次搜查,使这一珍贵史料得以保存。
  1954年秋天,张坤复员。他手提背包,肩背竹篓回到了离别10年的故乡半城镇。他白手起家,在湖边搭起了四间茅草房,于是洪泽湖畔的第一个传播新四军精神的文化站就这样诞生了。
  泗洪县半城镇曾是原新四军四师师部所在地,也是淮北抗日的指挥中心。全县26个乡镇的132个行政村分布在洪泽湖周边各个角落,交通闭塞,道路泥泞。张坤拉着板车,一边宣传,一边展出彭雪枫英勇事迹和遗物。广大人民群众深为张坤的精神所感动,许多群众捐献出了自己家中珍藏多年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实物。然而,张坤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果,他希望能搜集到彭雪枫少年时期、南征北战及牺牲地的一些文物资料,让更多的人了解将军光辉的战斗历程。
  1972年春天,他好不容易凑了300元钱,自费来到彭雪枫师长的家乡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和战斗牺牲地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等彭雪枫和四师战斗过的地方,搜集资料和文物。当时他每月收入仅24.5元,条件非常艰苦。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当地的广大收藏爱好者,许多人纷纷从家中拿出珍藏多年的珍贵文物及史料给张坤,圆了他多年的收藏梦。30多年来,每逢重大节日,张坤一直坚持举办新四军四师及彭雪枫光辉战斗历程的图片和实物展,前来参观并受到教育的群众累计达10万余人。为此,张坤两次受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的通令嘉奖,并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
  1984年,张坤光荣离休。儿子张仁高中专毕业后,毅然放弃进城工作的机会,接过父亲的手板车,当上了第二任文化站站长。父子俩仍然继续拉着板车,走乡串村展览和搜集革命文物。多年来,小板车换了数不清的轮胎,并成了他们父子俩开展国防教育的流动站。1996年,一个寒冷的冬天,他父子俩拉着板车去10公里以外的村庄进行宣传展览。半路上突遇大风雪,张坤怕车上的展板和文物受损,不顾自己患有严重的关节炎,毅然脱下衣服就往车上盖。张仁高心疼父亲,脱下自己的大衣给父亲披上。就这样,父子俩几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没有任何怨言。如今,张坤已是耄耋老人,他把国防教育流动板车交给了儿子张仁高后仍然没有休息,每逢重大节日都被邀请到中小学、机关、企事业单位作国防教育宣传报告。他说:“只要我能活一天,就要宣讲一天!”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父子俩共搜集到新四军四师编印的《拂晓报》及彭雪枫将军遗物、照片等有关历史文物资料280余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将数十年来辛苦搜集的珍贵文物资料大部分无偿捐献给了国家。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淮阴苏皖边区旧址纪念馆、淮北抗战阵亡将士纪念馆以及泗洪县文化馆、彭雪枫墓园等纪念地,都有他们捐献的珍贵文物资料和照片。
  在他们父子俩的牵头下,泗洪县成立了新四军研究会,并恢复成立“拂晓剧团”,同时全县26个乡镇也都相继成立了青年业余艺术团体、青年文学社、书画协会等。他们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新四军精神和彭雪枫事迹。半城镇文化站还被评为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集体”。
  近年来,泗洪县党史委、新四军研究会、县人武部共同发掘、编写出版了一本《烈火颂》。书中收入了张坤、张仁高父子几十年如一日宣传新四军精神和彭雪枫将军英勇事迹的《父子颂》章节。《新华日报》、江苏电视台、省电台等媒体先后都报道了父子俩的感人事迹。张仁高也获得了江苏省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父子两任站长、两个劳模、一样雪枫情的故事,在苏北洪泽湖区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