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期●专 稿●

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及其联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

作者:朱佳木



      编者按:朱佳木同志的这篇文章,原载2008年《中共党史研究》第一期。该文依据十七大报告的精神,摆事实,讲道理,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及其联系作了深刻的分析,批判了把这两个历史时期加以割裂和对立的错误思潮,很有分量,很有说服力,本刊特予转载,以飨读者。
      
      十七大报告在论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时指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这是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与历史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观察分析改革开放历史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之间关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对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及其联系,从而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客观进程,认识和解释历史是为了探索规律,把握今天,启示未来。由于人们所站的立场和所持的历史观不同,对同样的历史,看法往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尤其是对国家史的认识和解释,历来是意识形态领域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重要战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总是高度重视对国家历史的解释,并把它视作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而想要推翻一个政权的阶级和政治力量,也十分看重对历史的解释,试图用它说明原有统治的不合理性。这是一个具有普遍规律的社会现象,区别只在于进步的阶级和政治力量顺应历史前进方向,对历史的解释符合或比较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而反动的阶级和政治力量背逆历史前进方向,对历史的解释难以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样由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的认识和解释上,不同阶级和政治力量之间必然存在更大差距和更为激烈的较量。例如,现在有人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加以割裂和对立,或诬蔑改革开放之前29年的历史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或歪曲改革开放之后的历史为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这种对历史的解释,便是为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制造舆论根据的。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前的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过程中,曾有过不少失误和错误,有的错误甚至是全局性、长时间的,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挫折和损失。对于这些,党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早已作出充分、全面、明确的结论。但同时应当看到,正是在那个历史时期,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并巩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政权,实现了国家统一(除台湾、香港、澳门外),取得并维护了民族独立、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形成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抓住历史机遇,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快速工业化战略,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了工业、交通、农田、水利等大规模基本建设,积累了远远超过中国近百年固定资产总和的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的财富,培养了大批胜任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人才,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使我国成为国际“核俱乐部”成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尽管各方面建设受到严重干扰,但正如《历史决议》所指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在进行”。尤其是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加,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并在外交上打开了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关系的大门,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所有这些,使中华民族在长期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站立起来和追赶上去;为改革开放以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制度基础、物质基础、技术基础,提供了稳固的政治前提、一定的思想保证、相对有利的国际条件和正反两方面的宝贵经验。
      另外,对于改革开放前的失误、错误,应当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看,分析哪些是主观因素引起的可以避免的,哪些是受客观条件和缺少经验的限制而难以避免的。例如,消费品不丰富,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改革开放后相比不那么显著等等,就应看到其中除了部分主观失误的原因外,基本属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初期为了将资金、物资等有限资源集中用于工业建设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对此,许多学者都有深入的研究。就像盖楼一样,打地基时不容易看到成效,但楼房盖得快盖得高,反过来说明地基打得牢。因此,我们今天回首那段历史,首先应当对老一代领导人和全体建设者为给共和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付出的辛劳和牺牲抱有崇敬和感激之情。即使对于因主观原因造成的失误、错误,也应分清哪些是急于求成的问题,哪些是主观主义、个人专断的问题,着重于从中总结和吸取教训,避免今后再犯类似错误,而不应过多追究个人责任,更不能混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影响与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区别。
      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年,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并坚持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正确决策,实行了一系列有别于改革开放前的对内对外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实现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衔接,使我国经济总量跃至世界前列,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些变化和成就并非是离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取得的,恰恰相反,它们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结果,是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社会主义以鲜明中国特色的产物。改革开放后虽然指出并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但却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区别了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与毛泽东思想,确立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始终捍卫和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虽然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总政策,但却始终把它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紧密结合在一起,并把它们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虽然让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让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却始终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并由社会主义国家加以宏观调控;虽然强调扩大民主、健全法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但却始终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作为前提,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虽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产生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却始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理论创新的基础,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虽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国民教育、引领社会思潮,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改革开放给中国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它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一些前进中的问题。例如,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平衡,群众对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意见较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风气问题较多,消极腐败现象严重等等。正是针对这些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调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所有这些,把改革开放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得到更加鲜明的体现。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只要客观、全面、系统而不是孤立、片面、零碎地看待共和国近60年来的历史,我们就会看出,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虽然存在很大差别,但都是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都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前一个历史时期是后一个历史时期的基础,后一个历史时期是前一个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没有前一个历史时期,就不可能有后一个历史时期;而没有后一个历史时期,前一个历史时期也难以为继。两个历史时期都统一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说改革开放前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改革开放后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造。正因为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是既相区别又内在统一的历史,所以十七大报告才会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概括,才会得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结论。
      一个民族忘记自己的历史不行,歪曲自己的历史更不行。古人早就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毛泽东也讲过:“历史上不管中国外国,凡是不应该否定一切的而否定一切,凡是这么做了的,结果统统毁灭了他们自己。”这个道理已被许多历史事实所验证,其中显著的例子就是苏联由于否定社会主义的历史而导致共产党下台、国家解体。但最近几年,俄罗斯为了重振大国雄风,也在反思过去对苏联历史的违背事实、全盘否定的做法。比如,2002年出版的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20世纪祖国史》,对20世纪30年代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历史作用作出了新的比较合乎实际的评价。2007年俄罗斯出版的一本主要介绍俄罗斯1945年到2006年历史的教师手册,修改了过去历史教科书的某些观点,重新评价了包括苏联时期在内的俄罗斯现代史,称斯大林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该书一位编辑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丧失了自己的意识形态,以至于让别的国家来判定自己是否是民主国家。从俄罗斯对苏联历史评价所发生的这一变化中,人们也可以看出,关于历史特别是国家历史的解释,在塑造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维护或推翻一个政权的过程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史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加强与党史研究部门的合作,以十七大精神指导国史的编纂与研究,一如既往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历史依据和智力支持。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