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期●学习与思考●
弘扬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
作者:盛士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积淀,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筑起了中华民族雄奇伟岸的精神长城,使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坚强,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
当今时代,是世界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作为中华儿女,我们都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有义务、有责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使烛照中华数千年的人文之光薪火相传,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孕育了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中华民族自古就讲是非、善恶、荣辱,把个人“修身”视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中华文化精神宝库中,有“舍生取义”的气节操守;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凛然正气;有“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高尚情操;有“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优秀品质;有“言必行,行必果”的处世准则。千百年来,中华大地涌现出无数重名节、讲正气的道德楷模,体现了中华优秀儿女情感之真诚,襟怀之宽广,节气之刚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保持自立自尊的精神源泉。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展。
进入社会转型期,在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冲撞、比较、竞争、融和的背景下,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审视我国今天的文化现状,无疑有很多值得骄傲的成就。文化建设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但也应看到,我国国民素质还存在不少不尽如人意的状况。例如,在社会生活中以强凌弱、见危不助、见死不救、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诚信、不孝不悌,缺少社会责任感的现象还常有出现,乘公交车对老弱病残主动让座者也还是少数,未能蔚然成风。
从市场经济的挑战来看,市场经济和深刻社会转型给社会带来活力的同时,也诱发出诸如拜金、享乐、利己、冷漠、虚无等消极思想,其典型就是触目惊心的“前腐后继”和“权钱交易”现象。对此,务必加强优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切实抓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道德建设。再从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挑战来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要素。针对当前人们偏重“技术理性”,重视“有用性”,而忽视科学技术的求真精神的现象,务必加强科学技术健康发展所需的文化环境和人文精神建设。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任何一个民族,缺乏深厚的文化根基,就难以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激发民族斗志,也就不可能成就伟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经创造了五千年灿烂文明,成就了泱泱大国的历史地位,今天仍然是中国人民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面对文化同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国际竞争,必须十分注重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传承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作为文化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弘扬中华文化,进行文化创新,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神州大地上,理想的蓝图已经绘就,奋进的龙舟已经起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必将取得新的辉煌。让我们携起手来,共担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复兴,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