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期●皖南事变70周年●

化干戈为玉帛

——从皖南事变谈起

作者:徐君华

 

19411月发生的皖南事变,是抗日阵营内部亲痛仇快的历史悲剧。蒋介石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声称要把叶挺军长交付军法审判,几乎把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向了破裂的边缘,但纵观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尽管国民党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国共两党时有军事摩擦,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但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没有彻底破裂,处于一种“破”而不“裂”的状态。这是为什么?在70年后的今天我们来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事件时,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答案就是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19361212西安事变发生,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到西安督促剿共的蒋介石。蒋介石是19274.12事变的刽子手,10年内战中屠杀了成千上万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这个反革命头子蒋介石被友军捉住了,就地正法不是大快人心吗?然而当时共产党人没有利用这个机会,而是向蒋介石提出“停止剿共,容共抗日”的要求。难道共产党人忘记了10年内战的血海深仇吗?不是,这时国共两党都面临着“一个民族敌人深入国土”的严峻现实,在国家民族危亡的关头,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为了抗日,共产党人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奠定了基础。这是共产党高层领导的睿智和政治远见。试想如果当时杀了蒋介石,国内必大乱,日军正好乘乱大片占领中国腹地,其结果必然是只能加快中国的灭亡。

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当局于117日反诬新四军为“叛军”,悍然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中共中央认为这“是抗战以来国共两党间,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空前的严重事变”。当时激于义愤,有人主张军事上政治上进行全面大反攻,甚至提出打到国民党的后方去,为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战友报仇。

在这紧要关头,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冷静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及时地指出:“全国局面,国民党未投降,仍继续抗战,对共产党仍不敢分裂,且怕影响对苏联的关系”,故主张“我党亦不宜借皖南事件与国民党分裂”,提出政治上实行大反攻,军事上取守势。中共中央采纳了刘少奇的正确主张,指出:“军事上取守势,就是对反共军的进攻只打防御战,尽管国民党已不承认新四军的合法地位,亦不应企图在大后方发动反蒋战争,以不影响蒋的抗日;政治上取攻势,迫使蒋停止对共产党的军事进攻与政治压迫,也即迫蒋抗日。”共产党处理皖南事变的这个方针,完全是从抗日大局出发,旨在使抵御内患之争不至于损害抗击外侮之敌。在抗议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这一惨案时,中共中央指示:“在蒋没有宣布全国破裂时(宣布八路军及中共‘叛变’),我们暂时不公开提出反蒋口号。”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没有撤离重庆,“不断绝和他们来往”。即批蒋不反蒋,声讨矛头对着亲日派、顽固派,不提整个国民党和中央军,留有余地。

214日,毛泽东在谈到国共关系和中共的策略时说:“只有军事攻势才会妨碍蒋之抗日,才是极错误政策。政治攻势反是,只会迫蒋抗日,不会妨蒋抗日,故军事守势、政治攻势八个字是完全正确的,二者相反正是相成。”尽管国共有摩擦,抗日是第一要务。

在共产党强烈的政治反击,日军豫南战役的打击,盟国友人的责难下,蒋介石内外交困,不得不对共产党采取妥协姿态。当日本借皖南事变大肆鼓噪国共分裂,必内战重起之际,蒋介石于127日在重庆国民党中央纪念周发表讲话,声称皖南事变纯粹是“整饬军纪的问题”,“并无其他丝毫政治或任何党派的性质夹杂其中”。中共中央也认为“蒋在127日演讲,已在力图使事件缩小范围,申明只限于军令军纪,不牵涉党派与政治问题”。蒋的演讲,说明蒋介石不敢分裂,不愿分裂;同时也告诉国共两党共同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国共并未分裂。

尽管蒋介石撤销了新四军的番号,但国民党代表张冲225日向周恩来表示,允许华中我军展期北移及新四军归入八路军增编一军等条件。这等于又承认了新四军的存在。

36,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上演说声称:“以后亦决无‘剿共的军事’,这是本人可以负责声明而向贵会保证的。”意思是皖南事件并非剿共,不想与共产党决裂。共产党代表团虽未出席参政会,仍选董必武为参政会常驻委员。这也是国民党求缓和的一种姿态。

皖南事变后国共之所以能妥协,没有彻底决裂,客观原因是毛泽东在《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中所指出的:“一个民族敌人深入国土这一事实,起着决定一切的作用。”日本侵略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这就必须正确处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

主观原因是国共双方都认识到国家民族的利益是最高的利益。覆巢之下无完卵。为了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国共双方在民族危难的大局面前都作了一些让步和妥协。

国共两党尽管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但在共同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有过两次携手合作的历史。第一次合作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争取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第二次合作是联合抗日,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

综观历史上国共两次携手合作,一是有共同的敌人,二是有共同的利益。两次合作都取得了成功,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打倒了北洋军阀,第二次国共合作打败了日本侵略军。两次分裂导致两次内战。说明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超级大国竭力遏制中国的和平发展,试图分裂、侵占中国的领土、领海,支持“藏独”、“疆独”、“台独”势力破坏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这股反动势力是海峡两岸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共同的敌人,也是国共两党共同的敌人;而捍卫中国领土、领海主权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文化传统,这是海峡两岸国共两党的共同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既然面临共同的敌人和有着共同的利益,国共两党完全有再次携手合作的必要和可能。

我们希望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任务是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共同的民族利益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蒋介石在世时只承认包括大陆、台湾在内的一个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统一祖国,大陆、台湾实行一国两制,这与原来的武装解放台湾,已有根本的不同,这是中共为了全民族的利益作出的妥协让步。台湾国民党当局由不准三通到开放三通,经济上台湾与大陆已经建立了互补双赢的合作关系。国家的统一事业超越任何个人和群体的利益,如共同维护钓鱼岛和南海诸岛和海疆的主权、在反海盗维护公海航行安全、维护华侨在各国的权益等方面,国共两党都有共同的目标。当今海峡两岸的政治家和政治群体在历史上的最终定位,一个重要标志将是以对待祖国统一的态度来论定。正确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发挥高度的政治智慧,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这是摆在国共两党的政治领袖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