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期●人 物●

红色老板郑有荣

作者:胡永贤

办工厂支援新四军

郑有荣出生在浙江宁波柴桥镇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他13岁离家去安徽芜湖市大有丰五五电料行拜师学艺。由于他好学上进,满师不久就独当一面,又因组装出安徽省第一只电台,被升为部门经理。“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入侵中国,不久芜湖沦陷,企业倒闭停业,工人失业。1942年春,他到上海办起了万利电机厂。当时没有电力,他就手摇脚踏;没有原材料,就寻找边角余料;没有客户,就亲自到各商店登门拜访;技术上有难题,他带头钻研,与员工们一起艰苦创业。
  1944年春,上海电话公司工程师陈天宝(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后任上海市电信局副局长)看他有爱国思想,要求进步,就介绍他与新四军七师采购员做生意。他表示:凡新四军抗日所需物资,万利电机厂能生产的就自己生产;不能生产的如钢材、药品及通讯器材等,就以万利电机厂名义向外采购,只要抗日救国我什么都可以干。经过一段时间合作,七师领导对他办事认真,每次任务都完成得很好,表示十分赞赏。1944年夏,组织上邀请他去七师根据地——安徽无为县参观访问。期间,七师军工生产负责人蔡辉(解放后任上海市财委副秘书长)、吴锦章(解放后任上海市外贸局副局长)两同志与他进行了多次交谈。七师政委曾希圣同志还亲切接见了他。郑有荣看到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抗日,生机勃勃,受到极大鼓舞,决心要参加共产党,跟着新四军一起抗日。他的想法和要求立即得到蔡、吴两同志的热忱欢迎。郑有荣回沪后将万利厂“一分为二”,一部分由他兄弟郑定荣带队,动员技师张孝友,艺徒黄春生、胡永贤等十余人,于1944年冬,前往七师根据地参加军工生产,制造枪炮、弹药;一部分留在上海,继续进行生产和为新四军采购抗日所需物资。1945年春,他带着家属前往七师所在地汤家沟镇安家落户,开办电池厂。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党中央决定新四军主动北撤,七师军工生产也随部队北撤,郑有荣服从蔡、吴两位领导同志的安排,带一部分人回上海,恢复和发展万利电机厂。
  办好红色工厂
  1945年10月,郑有荣回到上海后,按照党组组的要求,收购了江宁区归化路75—79号原中华职业技工学校校办工厂的厂房;动员上海电星电料行、大新电业厂、允泰胶木厂的老板投资入股,组成股份制企业,恢复和发展万利电机厂,生产变压器等电讯器材。
  1946年3月,蔡、吴两同志先后来信要他去高邮汇报工作。组织上要他注意保护自己,保护工厂,把万利厂办成一个红色地下工厂,并让他和七师上海工作负责人沈君常同志(解放后任安徽省商业厅长)会面,确定沈作为党代表兼职参与万利厂工作。有了党组织的直接领导,郑有荣感到非常高兴。离开高邮时,蔡、吴两人把一张亲笔写的字条,放在手表内,要他设法交给上海市商界头面人物——篑延芳先生,向其领取一笔款子,立即办理一批物资的采购。郑到上海后,机智地与篑先生迅速会面,篑见表内字条立即将两根金条(二十两)交给郑有荣。郑很快采购好这批物资,按约定通过交通直接送到了目的地。沈君常回到上海时说,领导上对他这么快就完成了任务十分满意,并指示他,在芝罘路增设一个门市部,扩大经营范围。
  1946年七师从高邮运到上海的一船粮油物资,在吴淞口被国民党关卡扣住。为了营救被扣人员及物资,郑有荣立即前往“淞沪警备司令部”,在其周旋下,花了八两黄金,被扣人员才获释,船也获放行,但物资还是被没收了。1947年春,他以发展和扩大生产为由,与协理兼会计吴吉帆(中共地下工作者)、工程师许毓嘉商量,自行设计和组装长短波两用收音机,于当年夏天成批投产。这年秋天,淮南支队派采购员姚安祥同志来厂订购收发报机。郑有荣接谈后,立即生产收发报机部件,采购关键元器件,秘密进行组装,三个月就完成了第一批8台的组装任务。一天,正在测试时,两个国民党特务气势汹汹地跑到厂部,质问:“你们厂与苏北来人做什么产品生意?”郑有荣镇静地回答:“现在我们没有苏北客户,当然只要我们有货,客户愿意出钱,做生意是不分东南西北的嘛!”为打乱特务思路,他又机灵地问坐在他对面的会计吴吉帆:“我们客户中有没有苏北人?”吴答:“没有,全是上海的。”特务问:“那你们这里怎么经常听到滴滴答答的声音?”郑说:“我们生产收音机嘛!测试中肯定有这种声音,你们可以到车间去看一看。”特务在车间看不出有什么可疑之处。郑机灵地说:“这产品的质量不错,可与外国货比美,你们需要可以拿去试听。”杨国璇、叶永丰二人马上明白了郑的意思,顺手拿出包装好的两台收音机,两特务白拿了收音机扬长而去。郑立即叫杨、叶二人将收发报机转移到另一地方测试。测试完成后马上送到指定地点。第一批任务完成后,上海电话公司地下党支部书记陈天宝又交给他第二批生产任务,送往浙江四明山我军驻地。
  解放后,郑有荣以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于1990年春正式公开郑有荣党员身份,批准他离休,享受局级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