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期●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中共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作者:李三星


2014年9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在阐述中国当年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为什么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时,强调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以“中流砥柱”作比喻来形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最早见于毛泽东的著作中。1941年5月25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的党内通知中指出:“新四军虽被宣布为‘叛变’,八路军虽没有领到一颗弹一文饷,然无一刻不与敌军搏斗……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的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革命特别是抗日战争的经验,在报告结尾部分指出:“三次革命(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作者注)的经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朱德在中共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也说:“八年来,我伟大的中国人民军队——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和敌人进行了空前英勇的、残酷的、可歌可泣的胜利战争,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最早吹响挽救民族危亡的号角,发出全民族抗战号召,担当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先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三天,即9月20日,中共中央就与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联合发表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宣言。9月22日,中共中央又作出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9月30日又发表了《为日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这些宣言和决议揭露了日本侵略罪行,指出其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号召全国民众迅速动员武装起来,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求民族的与无产阶级劳动群众的彻底解放。同时,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发动组织民众,创建游击队,开辟游击区,以武装斗争反抗日本侵略者。从1931年底开始,中国共产党就陆续向东北派出周保中、李延录、杨林、杨靖宇、赵尚志、冯仲云等党员,加入到当地的抗日武装中,并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计有11个军(后编成3个路军),最盛时达3万余人,活动的主要游击区达70多个县,成为日伪当局的心腹之患。

日军在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在上海发动侵略战争,企图将上海变为其侵略中国内地的新的基地,并转移国际上对中国东北问题的关注,迫使国民党当局承认其占领东北的既成事实。通过制造一系列事件作为借口,1932年1月28日夜,日军进攻上海闸北,制造了一·二八事变。事变前夕,中共中央发出《紧急通知》、《为武装保卫中国革命告全国民众》,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上海事件的斗争提纲》、《为上海事变给各地党部的信》等一系列的文件,号召民众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上海,保卫上海劳苦群众与革命运动。同时还通过上海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积极支援十九路军抗日。1932年 2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出《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与帝国主义大战致全国的通电》,号召全国工人、农民、兵士、学生及一切劳苦民众,自动地组织义勇军,自动地武装起来,驱逐日本及一切帝国主义侵略者出中国。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控诉日军在东北及淞沪等地的罪行,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特正式宣布对日战争,领导全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同日,临时中央政府还发表了《为对日宣战告全世界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通电》,表示与全世界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一起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为中国民族解放和独立而战的决心。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华步骤、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内阶级也发生新变化时,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从民族大义出发,适时调整政策和策略,变反蒋抗日为逼蒋、联蒋抗日。1936年12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这对实现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为全民族抗战指引了胜利方向。

抗日战争是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解放战争,必须进行全民族的总动员,必须结成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了这一历史要求,自觉承担起建立并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重任。日本侵华时,国民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确实拥有相当庞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然而,当时的日本是东亚唯一的帝国主义强国,无论经济实力、武器装备、军事训练等方面都要比中国强得多。仅靠国民党的力量,中国不可能取得反对日本侵略战争的胜利。为此,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努力建立和扩大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包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一切爱国阶级、阶层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全国人民一起,促进国共合作,推动国民党抗战。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华北事变,迈出了继续蚕食整个中国的一大步。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形势下,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号召“全体同胞总动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西子长县瓦窑堡举行扩大会议,分析了九一八事变特别是华北事变后,由日本侵华引起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向全国发出的通电》中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要求立即动员全国海陆空军,准备应战。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联名致电蒋介石,致电第29军将领宋哲元等,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 7月15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发表宣言,指出“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与解放,首先须切实地迅速地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抗战”。7月2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目前形势的指示》中又提出,进行全国海陆空军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实现大规模的组织民众与武装民众,进行全面的统一的积极的抵抗。7月23日,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批评了国民党在抗战问题上游移动摇,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战的方针及办法,实行全国军队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实行抗日的外交、抗日的财政经济政策,进行抗日的国防教育等,使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本侵略。

同年8月下旬,在陕西洛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国共两党关系问题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基本任务的重要报告,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毛泽东起草的宣传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会议指出: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一定要实行党对抗战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实行全面抗战,反对片面抗战。单纯的政府抗战只能取得某些个别的胜利,只有全面的民族抗战才能彻底地战胜日寇。所以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经过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努力和推动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中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并发展起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和政策的贯彻执行,广泛地团结了中华民族一切可能团结的抗日力量,铸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坚固长城,凝聚成反抗日本侵略的滚滚洪流,为坚持抗日战争奠定了最广泛、最深厚的民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特别重要的是,在抗战进行了10个月时,毛泽东就于1938年5月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富有预见地指明了战争的整个趋势和前途,深刻分析了战争双方各有哪些长处和短处,从中得出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但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结论。他从中日双方长处和短处的消长演变,说明在这场持久战中中国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将是抗战中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又是转变的枢纽。《论持久战》的发表,回答了人们最关心而一时又看不清楚的问题,使人们对战争的未来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心。

据当年曾在李宗仁身边工作的程思远披露,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论文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致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并将论文精神概括为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随后,白崇禧又将论文精神介绍给蒋介石,蒋也很赞赏,并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广泛建立了抗日根据地,领导和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战略防御阶段配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分属第二、第三、第五战区战斗序列,分别参加了各战区防御作战。同时,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广泛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普遍展开,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在战略上造成了对日军占领的城市和交通线的反包围态势,迫使日本侵略者基本停止了在正面战场上的大规模战略进攻。1938年12月,日本天皇发布《大陆命令第241号》,指令侵华日军以主要兵力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自此开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正面牵制和打击了侵华日军三分之二以上兵力,战局由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规战争退居次要地位,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为主体的敌后游击战争处于主导地位。一直到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就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从1943年起,敌后战场逐步扭转困难局面,在一些地区开展对日伪军攻势作战,1944年开始局部反攻。到1945年春,全国已有19个解放区。由于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已处在解放区包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实际承担起对日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务。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各解放区立即组织反攻大军,陆续发起猛烈的全面反攻。从8月11日到9月2日,收复县以上城市150座。

开辟敌后战场,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是十分艰难的。日本侵略者原先打算把他们侵占的地区变成继续扩大侵略的后方基地,但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战争对他们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为此,他们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封锁、分割和“扫荡”、“清乡”。他们侵入根据地后,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大搞“铁壁合围”,制造一个个“无人区”。处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钢铁般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如果不能同当地民众建立起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联系,从他们中间得到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是根本没有办法站住脚跟的,更不用说巩固与发展。

到1945年4月,朱德在中共七大所作《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中宣布:抗战七年半来,八路军和新四军共对敌作战11.5万多次,使敌伪军损失136万多人,创造了遍及华北、华中、华南19省的抗日根据地,共有人口9550万人,正规军增加到91万人,民兵达220万人以上。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付出了巨大牺牲,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为中华民族树立了英勇抗战的楷模。八路军的“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的“刘老庄连”、东北抗联的“八女投江”等共产党领导下的英雄群体,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为代表的众多优秀共产党人,为抗战胜利流尽最后一滴血。白山黑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珠江两岸,中国共产党人的血和人民流在一起,和人民胜利在一起。

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这个胜利来之不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与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斗的结果。回顾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从九一八到七七,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到协同美英苏等同盟国大反攻,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先进军事理论为指导,战略战术符合抗战实际,对敌斗争最坚决、最积极、最英勇、最顽强,从而赢得了民心,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是历史的结论,谁也否定、抹煞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