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期●老区采风●

农民进镇之后……

——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东园社区的调查

作者:顾 仁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是江都区沿江大开发的前沿阵地,因农民的拆迁和进镇已形成一个新潮,更加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在这场变革中,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失地以后的民生问题又如何解决?近日,我们在大桥镇东园社区进行了调查。

从1993年起,由于江都区的沿江大开发,不少农户需要拆迁。引导农民进镇,就是顺势而为。为此,江都沿江开发区、大桥镇(江都区实行开发区、大桥镇区镇合一的组织体制)先后投入5亿元,建成了东园社区(又称慈云花园),成了全镇东园、西园、长江3个社区中规模最大的农民集中居住区。

东园社区建成于2008年5月,其中的安置区住的全部是拆迁户农民,有61幢楼235个单元,住2218户8000多人。社区的通路、通水、通电等一切公共设施俱全,社区还建立了文化活动广场。

农民进了镇,由“农村人”变成“社区人”,实现了由农民向居民的转变。他们原有的承包地、宅基地都交给了江都沿江开发区(大桥镇),成了失地农民。在进镇以后,农民们虽然居住条件改善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苦恼。例如,失地以后没有地种,也没有工作,家庭收入成了问题。进镇以后,连买一根葱、吃一粒米都要花钱,平均每户每年增加支出近万元。农民进镇以后,一时还不能适应城镇化生活,他们还在扒绿地种植,在楼道旁乱搭乱建,乱倒垃圾。还有,一些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是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对社区管理者的考验。

东园社区党委面对农民进镇的新变化,乐农民所乐,忧农民所忧,把工作的重心优先摆在了进镇农民的就业上。他们坚持民生为上,积极帮助农民就业。

首先,建立了就业服务机构。他们在区民政局备案以后,成立了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建立了进镇农民劳动力人员花名册,全面掌握各个劳动力的基本情况、业务技能和就业需求。就业服务中心成立后,为农民办下了一件件实事,他们与有关企业联系介绍农民就业的达300多人。

其次,支持进镇农民自主创业。东园社区除了进镇农民以外,还有一些商住人口、外来打工暂住人口,总数在15000人以上。这些人员需要各方面的服务。社区大力支持进镇农民兴办服务业,帮助他们办证、找房、借贷。农民们用楼下的车库作为门面房,办起了100多家餐饮、商品零售、理发、修车等服务商店。

第三,开展技术培训。进镇农民刚刚洗去脚上的泥土,要进企业就业,技术是个拦路虎。对此,东园社区从培训着手,努力增加进镇农民的操作技能。他们每年都要举办2~3期培训班,聘请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前来授课。通过对口培训,不少农民都能顺利就业。

第四,让中年妇女居家上班。把一些企业的简单生产工序带到社区来,分给居家的妇女做。他们甚至跑到江都区之外,向一些企业找来业务,让这些中年妇女居家也能上班,低的月收入数百元,高的达3000元。

解决了进镇农民的民生大事,还要解决他们的行为习惯问题。例如,一些人随处倒垃圾,扒绿地种蔬菜,在楼顶上支锅建灶,在社区大道上打麦扬场,违章搭建……

对于这样的一些生活旧习,社区坚持民主管理,实行居民自治。他们从进镇农民中,由群众选举出楼栋长,让楼栋长具体负责本楼栋的事务,处理小的矛盾纠纷。而社区对大事、难事实行“听证会”制度,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现在,随处倒垃圾,扒绿地种植的现象已经没有了,大道上干净整洁,社区绿化郁郁葱葱,优美的人文环境让大家更加舒心。

为了丰富进镇农民的文化生活,社区建立起图书阅览室、乒乓室、棋牌室、书画室、党员议事室(民情恳谈室)以及老人日间照料室,还建立文化广场。社区不仅有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还有舞龙队、中老年舞蹈队等社区文化组织。社区不仅每年在元宵节举办猜灯谜活动,在重阳节还请扬剧团前来为老人们演出。如今,社区已经呈现出一派文明、和谐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