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期●老区采风●

十八春秋爱心奉献 资助贫寒学子成才

——记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

作者:潘春华

18年前,由江苏省镇江市离休干部马立平为代表的18位离退休老同志,倡导成立了镇江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18年来,协会共收到社会各类捐款约2000万元,资助贫寒学子8100多人(次),发放助学金1270万元,使800多个农村家庭的莘莘学子圆了学业梦,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马立平,这位1941年参加革命,战争年代当过儿童团长、武工队长,解放初期任丹徒县宝堰区委书记的老共产党员,对茅山老区人民有着深深的眷念之情。1996年春,他从镇江离休后回到阔别45年的宝堰走访老战友时,听说一位成绩优异的高中学生,因父母患病无力供他读书,辍学到杭州学修脚谋生去了。另一位学生也因家庭贫困中止了学业。
茅山革命老区是陈毅、粟裕1938年创建的全国知名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战争年代有5万多人参军,7000多人为国捐躯,现在还有贫困农民的孩子上不起学的情况,马立平听后很不安,于是萌发了建立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帮助这些家庭贫困的孩子重返校园的想法。

随后,马立平找到了在宝堰工作过的17位老战友、老同事。他们个个响应,慷慨解囊,有的捐6000元,有的捐2000元。马立平以身作则,带头捐出3.8万元, 作为兴教助学协会筹集的首笔善款。

经民政部门批准,1997年7月7日,“镇江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正式成立。马立平被选为协会理事长。当天,协会就收到社会各界捐助的善款20万元。9月5日,全国第十四届教师节前夕,协会在丹徒县宝堰镇剧场召开了首届“助奖学”大会,会上,马立平代表协会向36名家境困难、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和辛勤工作在教育岗位上的优秀乡村教师颁发了“助奖学”金。马立平还把自己使用多年的金笔和手表奖励给老区高考状元陈俊辉。与会者无不为18位老党员兴教助学的壮举而动容。

此后,协会每年开展一次兴教助学活动,涵盖了茅山老区的宝堰、荣炳、上党、上会、高资等6个乡镇,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制度。

筹集助学资金是协会第一要务。协会里的老人们大都步入古稀之年,几乎没有一个不是疾病缠身,马立平在战争年代负过重伤,后患胃癌,2002年动过大手术,但他事必躬亲,身先士卒,全身心扑在兴教助学事业上。

人们都说马立平有“三最”:一是捐款最多。马老不仅向兴教助学协会捐款23万元,并结对帮扶助学80多人,每年给予每个贫困家庭学生300~500元不等的资助。同时,他和子女们出资30余万元,在老家山东莱州设立“张增华(马立平原名)奖学金”,资助家乡贫困学生。马立平一生共捐款72万元,不仅把自己的工资、养老金捐了,还把子女们所给的钱也捐了。二是吃苦最多。他身体力行,干在前面,为了调查了解贫困学生情况,他走家串户,几乎跑遍了茅山老区各个乡镇。为了筹措助学资金,他自费两赴上海、苏州,三赴无锡,四赴金坛、宜兴,找遍了老战友、老同事、老部下。三是操劳最多。协会大小事务,上下内外各种关系协调,无不倾注了马立平的心血和汗水。(编者注:马立平老人于2013年因病离世)

18年来,筹集助学资金范围从茅山老区几个乡镇发展到全国十多个省份,北到北京,南到广州,东到上海,西到西安,发展会员1000多名,捐资单位和个人近万个。“镇江九老太”就是捐资助学队伍中的典型代表,她们分别是孙慧君、厉奋、刘毓秀、吴修、姚昌怀、端木华、张惠琴、戴云珍、陈银霞九位老人,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86岁,每年向协会捐款一次,累计捐款10万元。

18年来,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坚持进行家访、学访、书信交流,给贫困孩子送去温暖,传递爱心和动力,利用一年一度助学座谈会对同学们进行理想信念、革命传统、艰苦奋斗、思想道德教育,聘请专家、教授为老区孩子们宣讲“中国梦”,带他们参观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根据2013年协会助学统计,在资助学生中受到学校表彰、奖励,入党,担任学校各级干部,推荐出国留学深造的就有876人;毕业后在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机构、企业集团公司当骨干使用的有568人。

在2000年高考中以645分名列镇江市理科第一名的邹轶同学,进入清华大学后不久,便写信给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感谢3年来老前辈们给予的无私资助。当他获得硕士学位、留美续读前,特意随爷爷、奶奶一道向协会捐款10000元,以回报社会的关怀。受过协会多次资助的宝堰镇南宫村的蒋君仙同学,从江苏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第一个月,就用自己的工资收入向协会捐了款。从初中开始就受协会资助的纪亮同学,在被四川大学录取后,毅然选择了与西部开发密切相关的专业,并最终选择留在了西部工作。他说:“对协会老前辈的感激和敬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人生选择,我要用实际行动,来感谢社会各界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