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色陈溪

作者:吴仲尧


“峰回内史曾游地,竹暗仙人归隐村。”这是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对陈溪山水的赞美。但更令陈溪人骄傲的还是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演绎过的一段红色历史。

  这里原是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的所在地,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历经了70年的风雨洗礼,但仍能寻觅到先辈们不屈不挠的抗日活动印迹。其中,坐落于达溪河畔、石笋山下、通泽广场上的“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纪念馆”就是最有力的佐证。镶嵌在青山绿水之中的纪念馆为四合院结构,粉墙黛瓦,清雅古朴,布局紧凑,简洁大方。馆名由老领导、原浙江省委书记薛驹题写,质朴高古,遒劲有力,尽显铮铮风骨。整座纪念馆占地面积126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平方米,有17个展台,72块展板,展览实物149件,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场景模拟等方式,分“建立支部,点燃火种;开辟基地,支援抗日;坚持斗争,迎接解放;为国捐躯,永垂不朽;继承传统,再创辉煌”五大篇章,生动形象地展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陈溪开辟后勤基地以及陈溪人民投入抗日战争的火热场景。

陈溪地处虞南,属四明山北麓,东南紧依余姚,与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块根据地之一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梁弄山山相连,路路相通;西北背靠上虞第一高峰覆卮山。得天独厚的地形,使陈溪成为了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咽喉要地。中共上虞地方党组织于1939年9月在陈溪珍坑村成立了虞南地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从此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点燃了抗日的烽火。勤劳、淳厚、正直的陈溪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巧妙地与日本侵略者作英勇顽强的斗争。陈溪成为新四军浙东根据地的红色堡垒。

1943年4月,以何克希为司令、谭启龙为政委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解放了梁弄。中共浙东区委和纵队司令部等党政军进驻梁弄横坎头村,与梁弄毗邻的陈溪抗日军民受到极大鼓舞,抗日形势风起云涌,如火如荼。1945年2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根据华东抗日战事的需要,利用陈溪偏僻的地域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在陈溪及周边地区开辟了后勤基地,设立“九厂两院”,即抗币粮票印刷厂、翻砂厂、军械厂、弹花厂、织布厂、印染厂、制革厂、被服厂、制鞋厂和新四军后方医院、浙东鲁迅学院。在陈溪口茶厂设立后勤大队部,统一领导“九厂两院”的工作。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为顾全大局,维护国内和平,决定主动撤离包括浙东根据地在内的南方八个解放区。遵照中共华中局的命令,1945年10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历时半年余的“九厂两院”随之关闭。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那些曾参加过抗战的人们,如今已存世寥寥,倘若健在,也是垂垂暮年。我先后走访当地十多位抗战老人,他们以亲身经历回忆起当年妇女为新四军战士纳鞋底,男人为军工厂采办手榴弹木柄和搬运军工物资的情景,激动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那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恍若昨日,历历在目。

纪念馆内庄严肃穆,抚今追昔,令人浮想联翩。这里有保留汗渍和血迹的《中共党证》,有浙东银行发行的“抗币”,有油印的《论持久战》和军用地图,有新四军穿过的服装、蓑衣、草鞋,用过的大刀、土枪、手榴弹,有缴获的战利品刺刀、钢盔、电话机,有烈士的遗物,甚至从烈士遗骸上取下的子弹头,还有展现陈溪抗日战场的地形沙盘,表现根据地军民学习、生产等场景的蜡像雕塑……所有这一切,使人萦怀,使人沉思,震撼心灵。是呀,纪念馆不仅是在恢复历史,而是在恢复一段记忆。来此参观的人们,不仅仅只是观看陈列的实物,张贴的图片,而是透过这些生动翔实的史料,寻找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陈溪很小,按如今的交通条件,半天时间就可以转遍;陈溪又很大,单就通泽大庙的织布厂,陈溪口村的军械厂,生畈村的被服厂,虹桥村的弹花厂,小陈村的印染厂……这些遗址,如果细看细品,三天三夜也看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