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期●缅怀篇●

苏中抗战的一员猛将——刘 飞

作者:陈立 黄文明

刘飞,原名刘松清,是京剧《沙家浜》中18个伤病员原型之一,湖北省红安县八里湾镇罗家田人,1905年12月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3岁时,父亲因操劳过度,吐血身亡,8岁起就担负起全家生活重担,当过放牛娃、雇工和码头工人。

1926年9月,北伐军攻占武汉后,刘飞加入汉口码头工会,参加罢工斗争和反帝运动;1927年5月,他回到家乡,任乡、区苏维埃主席,带领贫苦农民斗争土豪劣绅,没收地主财产,参加黄麻起义,曾任赤卫连连长。

1930年1月,刘飞率部参加红军,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中,在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他英勇作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团结带领干部战士,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作战任务,历任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军供给部部长等职。1935年8月,他参加长征,先后三次穿越草地。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1月刘飞调任红四军总务处长。

为东进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飞进入延安抗大第三期学习。学习结束后,中央军委决定抽调吴焜、陶勇、刘飞、廖政国、赵俊等40余位干部随袁国平南下加强新四军的力量。1938年春,刘飞被派往江南担任新四军3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不久,任3支队6团政治处主任。6团是由叶飞率领的闽东红军游击队改编的,当时在皖南杨村进行短期整训。刘飞认为面对强大的日伪军,必须要有强大的士气以压倒敌人,所以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他深入到干部、战士中,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但由于不会讲闽东话,带来诸多不便。刘飞说:解决思想问题,就是要用自己的热脸贴人家的冷脸。他利用种种机会认真学习闽东方言,以自己模范行为感动了闽东籍的干部战士。大家有话都愿找他谈,有事愿找他商量。

6团在杨村短训后,于1938年秋奉命挺进茅山地区。初到敌后,人地生疏,敌我力量十分悬殊。战斗行军时,他总是到连队了解指战员的情绪、群众纪律和伙食情况,问长问短,关怀备至。长途行军中,他很少骑马,把马让给伤病员,自己则步行。刘飞对刚参军不久的知识分子格外关心和爱护,经常询问他们生活、工作情况。遇到生病的,亲自叫军医诊治,大家都称他为“老妈妈”。刘飞十分重视群众工作,要求部队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刘飞经常带领政治处的干部到部队驻地,挨家挨户听取群众对部队的意见。群众见新四军坚决抗日,处处爱护群众,就从各方面支援新四军。

1939年5月,6团奉命东进,打开江阴、无锡、苏州、常熟、太仓等地的抗战局面。部队扩大了,仍沿用“江南抗日义勇军”的番号,简称“江抗”,刘飞任政治部主任。

1939年5月到8月,短短3个月时间,“江抗”从1000余人发展到5000余人,初步打开了江南东路的抗日局面。9月,部队奉命西撤。在江阴顾山,反共的“忠义救国军”占领了山头的有利地形,向“江抗”发起攻击,火力很猛。紧急关头,刘飞身先士卒,亲自率领警卫班向山上冲击。一颗子弹射中刘飞的左胸,他身负重伤。战士们高呼“为刘主任报仇”,向敌人猛冲,把“忠义救国军”打垮。

从阳澄湖畔转战到高宝湖边

刘飞受伤后,被送到位于苏州常熟地区阳澄湖畔新四军后方医院治疗。“江抗”西撤后,日军频繁下乡“扫荡”。后方医务人员手无寸铁,也没有部队掩护。遇有敌情,医院就要立刻转移。刘飞伤势很重,但坚持斗争,一边养伤,一边做伤病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同志们坚持到底。

经陈毅与上海党组织联系,1939年11月,刘飞被送到上海同仁医院疗伤。1940年2月,刘飞伤口愈合(子弹未取出),后返回新四军江南指挥部。4月,刘飞随谭震林等重返东路前线,曾先后任“江抗”组织科长、五支队司令员、一纵队政委、新四军6师18旅53团团长兼政委、54团政委。他率部积极开展对敌斗争,多次粉碎日伪的“扫荡”和“清乡”,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

在美丽的阳澄湖畔,刘飞和朱一相识、相知、相爱、结合。朱一原名朱素娟,江苏江阴县人,1914年出生。1939年1月,她受上海地下党派遣,越过日伪9道封锁线,到达青浦县观音塘镇参加新四军“江抗”部队。两人结婚后相敬相爱,成为模范夫妻。

1941年11月,根据新四军军部的指示,6师18旅从苏南北撤到苏中江(都)高(邮)宝(应)地区。刘飞先后任6师18旅政治部主任和副政治委员。他率领部队发动群众,打击日伪,建立政权,建立各级党组织,迅速开辟了抗日根据地。1941年,刘飞夫妇有了第一个男孩。1944年春孩子患白喉高烧不退,病情危重,医生要用仅有的几支青霉素来救治孩子的生命,可刘飞坚决不同意,他说:青霉素要留给部队的重伤员。孩子不幸夭折。

把日寇赶出苏中大地

1943年冬,苏中地区正处于抗日战争战略局部反攻阶段的前夜,新四军的战略战术开始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移。这时,刘飞任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1944年6月任新四军1师第18旅旅长兼苏中军区一分区副司令员。1944年,刘飞参与指挥了车桥战役和大官庄战斗。1945年春,他组织指挥了高邮三垛河口伏击战。1945年4月28日,盘踞在宝应城的伪苏北绥靖特务2团马佑铭部与日军两个中队约2000余人,由宝应调防至兴化南边的周庄。根据地下工作者送来的情报,刘飞决定在三垛河边的公路上打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为了寻找最佳的伏击阵地,他化装成磨剪刀的手艺人,挑着担子走在三垛河边的公路上,仔细观察地形,然后赶回旅部,下达作战命令。4月27日拂晓,参战部队便进入阵地,设下包围圈。4月28日下午3时许,日伪军从公路和水道陆续进入新四军的设伏阵地,当敌人全部进入埋伏圈,刘飞一声令下,红色信号弹划破天空,仇恨的子弹、榴弹、炮弹,像狂风骤雨射向敌人,河中两艘敌汽艇和20多条运输船顿时瘫痪。船上的敌人企图跳水逃跑,被熟悉水性的江都独立团的战士击毙在河中。公路上的敌人,在我猛烈的火力网中,前进不能,后退不得,尸横遍野。仅一个半小时,公路东段的歼灭战就告结束。经过三个多小时激战,伏击战胜利结束,计击毙日军240余人,伪军少将团长马佑铭以下600多人;俘虏日军7人,伪军958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物资。它是苏中地区大反攻前夕的一场大规模歼灭战,新四军军部发来嘉奖令。

1945年8月,刘飞担任苏中军区独立2旅旅长。8月23日,新四军攻克宝应城后,苏中军区决定集中独立2旅等8个团,发起围攻兴化城战役。8月28日晚,各参战部队迅速向兴化城边运动。29、30日两天,新四军各部队相继攻城。敌人凭借高大的城墙、坚固的工事拼死抵抗。独立2旅的3个团几千人拥挤在城外狭窄的街巷内,形势十分险恶。为确保部队安全,刘飞命令1、2两团先撤出战场,3团坚守在西门外阵地,伺机打击敌人。刘飞命令3团坚决守住阵地,并向两侧扩大战果,接应东南突击部队。就在3团向纵深发展之时,指挥所发起了总攻命令,兄弟部队相继破城而入。3团团长彭寿生仅带领4名战士,冲进伪师长刘湘图司令部,大吼一声:“不许动,放下武器,宽待俘虏!”这时,3营长带着部队来接应,刘湘图见大势已去,传令停止抵抗。9月1日凌晨,历时三天四夜的兴化城战役结束,生俘伪22师师长刘湘图等4200多人,日军4人,毙伤伪军7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
新中国刚成立,刘飞调任皖南军区司令员。在皖南,刘飞组织部队收缴非法武装,处理散兵游勇,捕捉劫盗匪徒,安定社会秩序,坚决打击和肃清暗藏的敌特。1952年1月,皖南、皖北军区合并成立安徽军区,刘飞任司令员。1955年,刘飞调任南京军区公安军司令员,同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7年调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1966年9月,刘飞调南京军区工作。

刘飞在战争年代六次负伤,屡建战功。他在江阴顾山战斗中负伤时留在胸部的一颗子弹,直到1984年10月逝世后才取出,现陈列在苏州革命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