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期●缅怀篇●

抗日名将 水利精英

——深切缅怀冯仲云

作者:冯悦群


冯仲云是东北抗联名将,水利专家,对抗日战争、新中国建设和家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缅怀和学习冯仲云的革命精神,牢记历史,弘扬民族正气,教育一代新人,笔者特以极其崇敬的心情撰写了此文。

冯仲云将军1908年3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余巷村,他成长在风雨激荡的大革命、土地革命时期,从中学开始就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冯仲云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次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1930年2月,冯仲云任中共北平市委干事,4月下旬被反动当局逮捕,在狱中受尽磨难,但革命斗志坚定。同年10月,冯仲云受党的派遣到哈尔滨从事党的工作,在东北商船学校任数学教授。1931年5月任哈尔滨江北区委宣传部长。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他担任了中共满洲反日总会党组书记。1932年他去汤原和汤原中心县委一起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汤原游击队。他先后担任中共满洲省委驻松花江下游代表、南满巡视员、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等职。1935年1月,他同赵尚志领导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任政治部主任。1936年2月部队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9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成立,冯仲云任书记,领导恢复和发展各地党的组织,加强党对抗日武装的领导。

1938年以后,东北抗日斗争进入极其艰苦的时期,在敌人军事围剿下,东北抗日联军的衣、食、子弹来源断绝,伤员得不到救治,兵员得不到补充,特别是冬季朔风怒吼,大雪飞扬,露宿山野仅能以篝火取暖,在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冯仲云与第三军总指挥李兆麟一起,领导了大小兴安岭、松嫩平原的一系列战斗,曾攻克日军重兵防守的克山、纳河、肇源等中小县城30余处,他们仅用3万多兵力就牵制了日寇80万。他们全凭共产党人坚强的革命意志、毅力和不甘心当亡国奴的决心,不屈不挠地坚持着艰苦卓绝的斗争,给呻吟于敌人压迫下的东北同胞很大的鼓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当时东北有东周(周保中)西李(李兆麟)南杨(杨靖宇)北赵(赵尚志)中冯(冯仲云)之说。他们都是在血与火的冲杀斗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著名抗日将领,一直坚持在抗日第一线。

与那些在枪林弹雨下光荣牺牲的战友相比,冯仲云是幸运者,他看到了五星红旗在晴空升起。1945年东北光复,冯仲云任中共沈阳地区委员会书记兼沈阳警备司令部副司令,1946年他又当选为松江省主席,参与领导土地改革,发展生产,支持东北的解放战争。同时他和周保中将军一起建议并创建我国第一所东北烈士纪念馆,创办东北烈士子弟学校,并兼任新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一任校长。

1952年12月,冯仲云调离东北,出任新中国首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后又担任国家水利电力部副部长。据解放初时任武进县县长潘汉东回忆,冯仲云担任国家水利部副部长时,还有一段关心支持家乡发展的感人事迹。当年常州至魏村的一路电线因线径小超负荷而被拆了。原计划将无锡杨家桥仓库内的500吨电线调来使用,不料那批电线被提走他用了。旧线已拆除,没有电力灌溉,数十万亩水稻无水。在这危急关头,潘汉东想起了在水利部工作的冯仲云,就立即拨通北京冯副部长的电话,请求他设法解决。冯仲云听了潘县长的汇报和请求,一口应承,设法帮助解决。电线产地在东北沈阳,如果用火车托运,几经中转,不知要多少天才能运到常州站。好一个冯将军,他请航空部门调飞机将沈阳生产的电线空运至天津,又请时任铁道部长吕正操协调,在14次特快列车后面加挂两节车皮运送到常州站,从而解决了燃眉之急。武进县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万分感激,当时有个同志就写下了“运筹帷幄,将军力解急难;惊天动地,部长心怀桑麻”的对联以表感激之情。

冯仲云在每个岗位上的工作都做得很出色。1955年9月27日,他获得了一生中最高的荣誉,在庄严隆重的解放军将领授勋仪式上,他同包括朱德元帅在内的战功卓著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们一起,光荣地接受了毛泽东主席亲自颁发的“八一”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他曾参加领导了从1956年到1962年中苏两国科学家对黑龙江流域的综合考察,参与组织制订了水利科学技术1956~1967年规划,领导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创建。他还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二、三届代表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文革”中他被“四人帮”迫害,于1968年3月17日含冤去世,终年60岁。

冯仲云将军不仅是一位抗日名将,也是一个品格高尚、爱情专一的好丈夫,为了参加抗日游击战,他和爱人薛雯分居12年之久,在毫无音讯、相互不知对方生死的情况下,两人都信守诺言,直到伴随革命胜利到来后的重逢,共同谱写了一曲忠贞爱情的生动传奇。

1977年,党中央为冯仲云平反昭雪,对他的光辉一生作了充分肯定和公正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