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期●缅怀篇●

邓子恢“点拨”骑兵团

作者:赵先明


1942年夏的一天,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兼4师政委邓子恢到四师骑兵团,一边看战士喂马,一边问副区队长杨伯伦:“你们的战马每天喂几斤料几斤草?”杨伯伦回答说:“现在是8斤料,12斤草。过去有一段时间是7斤料,8斤草。”邓子恢又问:“马料马草都是老百姓送来的吧?”杨伯伦说:“可不是,老乡要从老远用牛车拉着送来,每辆大车千把斤,我们一个区队30多匹马,至多能喂四五天……”

邓子恢听后说:“你们能不能自己割草喂马?每人每天割上几十斤草,总不太费事吧?割多了,还可以晒干,留到冬天没草时喂马。”杨伯伦也认为在不打仗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组织部队割草。接着,邓子恢又向杨伯伦了解买一匹马大致要花多少钱,杨伯伦说:好马要花100多块大洋,一般的马也要七八十块,最少的五六十块。

邓子恢了解情况后回到师部,又反复看了党中央从延安发来的关于生产自给的电报和新华社转发的文章。当天晚上,他就要秘书通知骑兵团团长周纯麟和政委姚运良到他这里来。周、姚赶到邓政委这里,首先向他汇报了骑兵团训练和战斗情况,邓子恢表示很满意。然后,只见他掰着手指头,对周、姚两人算起账来:“你们团有500多匹马,目前每天消耗4000多斤料,加上600多人吃饭,每天要吃千把斤。你们一个团每天要用公粮5000多斤,一个月就要15万多斤粮食,抵得上六七个步兵团的用粮。你们的军装也比步兵多用钱,再加上买马缰绳、马笼头……我听说你们骑兵有个什么团呀连呀的顺口溜,我忘了,你来说说。”姚运良回答说:“是骑兵团里的调皮战士说,我们是上马团,下马连,平时是个饲养员。意思是我们的战士能骑马,享受着步兵里的团级干部待遇;人人发大衣,享受步兵的连级干部待遇;平时战士们铡草、挑水、喂马,充当饲养员的角色。”邓子恢马上接口说:“是啊,待遇这么好姑且不说,只说这喂马一项,每天要6000多斤草,一个月就要18万斤草,18万斤啊,就是光割不运,也要花去400多强劳动力。”周纯麟、姚运良听政委这么一说,马上意识到这是个大问题。

邓子恢觉察到他们的神情,便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找你们来,主要就是同你们研究骑兵团如何贯彻党中央关于尽可能实行生产自给的问题。你们要想出一个既能养马又不加重人民负担的办法来。”

周纯麟和姚运良回到团部后,立即召开团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如何组织部队搞生产。大家认为,洪泽湖里的草、藕很多,可以组织部队轮流下河割草、挖藕,并用船运。另外,部队可以抽调几名战士运盐,把运盐挣来的钱用来买马匹、马具和马草。这样,既减轻群众负担,老百姓割的草也能卖给部队。从此,骑兵团大搞生产的一仗打响了。割草队和挖藕队驻扎在湖上,每天天麻麻亮就下湖了。

太阳西下,天还没黑,嗡嗡声却越来越响,原来是数不清的蚊子,它们很厉害,能顺着衣缝往里钻。机灵的战士们把棉被扯开,用芦苇撑起被单当帐子用。可是人在这种帐子里睡,闷得难受。有的人实在被蚊子叮得受不了,就折一根芦苇管含在嘴里,跳进水中,把芦管露出水面呼吸空气。有的人则堆起湿草,在上风头点燃后熏蚊子,自己在下风头睡。入夜后,湖边草滩上,尽是人们烧起的一堆堆熏蚊子的烟火。有人编起了快板:

洪泽湖边空气好,

头枕芦苇下铺草。

晚上湖风呼呼吹,

白天太阳晒得把皮掉。

水中蚂蟥来叮腿,

晚上蚊子成群咬。

一面吸着你的血,

一面还要嗡嗡叫。

白天累得浑身酸,

晚上不让你睡觉。

湖边的怪事真不少,

夏天还要把火烤。

艰苦生活算个啥,

割草成堆哈哈笑。

经过半个月的劳动,大家把几十万斤草和几千斤藕运到了淮河边上驻地附近。过去马槽撒了草,大家根本不在意,如今都知道马草来之不易,都知道爱惜了。遵照邓子恢政委的指示搞生产,骑兵团的劳动观念和群众观念进一步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