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人民战争理论与哲学思想结合的名篇,是指导抗日战争的典范。国内外学术界对《论持久战》的研究日益深入,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今年5月12日,《解放军报》报道,该报“军事论坛”与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联合召开了专家圆桌会议,以“回首战争历史、创新军事理论”为主题,探讨战争规律和我军可能面对战争的特殊性。专家们以《论持久战》思想为指针,就如何实现“以道取胜”“心胜于敌”和“以劣胜优、以优制劣、以优胜优”各抒己见。
5月16日,《环球时报》发表了日本作者村井友秀的文章《从〈论持久战〉看中日关系》(原题为《中国对日人民战争进入最后阶段》)。且不说这位作者是站在何种主场,但是他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人民战争理论,其代表是《论持久战》。”他认为,《论持久战》是“弱小中国”战胜“强大日本”的战略构想,是通过长期抗战增强实力,并促使国际形势变化和让敌人内部土崩瓦解,来取得最后胜利。他还认为,从上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也经历了如《论持久战》里所说的三个阶段,从搁置钓鱼岛争议等战略“防御阶段”,到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对比逐渐变化的“相持阶段”,认为目前正处于从第二阶段逐渐转向第三阶段的时期。
岁月悠悠,70多年过去了,《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哲学智慧仍深深地铭刻在人们心中。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交流、大调整时代,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还在继续发展,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更趋先进,生产方式、交易方式的变革还在发展,制造业呈现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新特征,互联网创新层出不穷,智能手机不断更新。同时,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如何做到既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又始终不忘警钟长鸣?如何既大力弘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又不断探索可能面对的战争的特殊规律?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对待的问题。
国家实力包括硬实力与软实力,要着力加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建设,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论持久战》分析抗日战争的特点是“犬牙交错”的战争,未来战争的形式复杂多变,即使是局部战争,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国周边形势并不平静,海上纠纷将长期存在。美国60%军力部署在亚太,日本右翼在美国纵容支持下,在复活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菲律宾等个别国家随美肇事。要防止突发事件升级为严重事态,掌握应对战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主动权。要毫不动摇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把战略重心放在信息化战争基点之上。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局部战争则难以预料。宁可备而不战,不可无备而战。世界新军事革命深入发展,武器装备远程精确化、智能化、隐身化、无人化的趋势明显,太空和网络空间成为各方战略竞争的制高点。我国不称霸、不争霸,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仍面临多元复杂的威胁,军事斗争立足点必须随之调整。
中国梦引领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规划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并提出分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中等水平;第三步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这也如《论持久战》,分三个阶段,我们要为之艰苦奋斗。
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论持久战》的深远意义,在于指引我们用一分为二的科学思维和方法,认识矛盾运动及其内在动力,在迷茫中看清方向,预见未来。《论持久战》关于从量变到质变、被动中的主动、内线与外线、持久与速决和兵民是胜利之本、人的自觉能动性等论述,结合新时代来研究,仍有重要现实意义。
“《论持久战》与信息化时代”是个重大课题,研究有待不断深入。我只能谈谈点滴意见,希望得到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