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期●缅怀篇●

季翼农:为扩大党的抗日武装呕心沥血

作者: 胡 溪

抗战时期,为团结各阶层力量共同抗日,共产党员季翼农遵照党的指示,联络、团结、收编无锡各路游击队。他深明大义、行走四方、出生入死,为扩大党的抗日武装呕心沥血,并为之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24岁。今年是季翼农烈士诞辰100周年,无锡人民深深缅怀这位抗日民族英雄。

1915年3月1日,季翼农出生于无锡县长安桥乡一殷实人家,前有兄姐5人,他最小。四哥楚书、五姐瑶琴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季翼农考入上海无线电学校,与四哥五姐同处一城,直接受到他们革命言行的影响,积极参与社会科学研究会(社研)的进步活动。社研成立于1930年冬,是一个接受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领导的左翼文化社团组织,成员主要是上海高校的一些进步学生,以“读书会”的形式组织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包括马列主义理论、中国社会发展史等。在这里,季翼农努力学习社科知识,认真聆听社会科学联合会(社联)学者的讲课,逐步坚定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的理想与信念。同时,他还以高昂的热情,积极投身上海的学生爱国活动。

1935后季翼农在上海无线电学校加入共青团,同年秋辍学,回到家乡无锡县开展革命活动;次年初,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为便于掩护,他受聘任职长安桥小学,向学生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1937年11月25日,无锡城被日军占领。沦陷初期,无锡乡间民众自发成立了防夜队、联防队、游击队等武装组织。至1938年上半年,四乡涌现出来的大小游击队多达39支,人数超过2500人。这些队伍有国民党中下级军官收集散兵拼凑起来的;有地主乡绅出面组织的;有帮会头子和地痞流氓拉起来的;也有失去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和爱国青年组织的。各类游击队首领的政治倾向不同,有的打着抗日旗号,敲诈勒索、鱼肉百姓;有的仅仅为了防匪保家;有的为捞取政治资本、寻找出路;有的则是受共产党的影响,真心实意救国救民。当时,除了共产党想团结、整合这些游击队,将其改编为真正的抗日武装之外,日军、国民党也企图拉拢和控制这些游击队。

中共江苏省委1937年11月在上海重建时,就明确将掌握并逐步扩大游击武装作为各地党组织的重要任务,要求共产党员迅速打入游击队组织开展抗日斗争。季翼农从上海八路军办事处编印的《华美晨刊》上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兴奋不已。1938年5月,中共无锡县委重建。此后,无锡县委与接受中共领导的华东人民武装抗日会(武抗会),共同派遣干部,深入游击队开展工作。季翼农也积极投身于联络、团结、收编游击队的工作。

季翼农以季楚书弟弟的身份联系党内人员,通过他们与无锡抗日联合会(抗联会)主席接上了关系,并以“抗联会”成员的合法身份,按照“抗联会”的统一部署,作为策反收编小组负责人,协助中共无锡县委开展工作。

季翼农最先想到的是东北塘、寺头和张村。强学曾虽是地主出身,但具有正义感,拉队伍的目的是保家安民。季翼农了解情况后,前去劝说,已在强部担负政治工作的秘密党员也发挥了作用。一个星期后,强学曾同意接受收编和其他游击队联合抗日。经过整顿,中共无锡县委直接控制了这支达300多人的地方游击队。

同时,季翼农和四哥楚书受党指派,到尤国桢部工作,分别担任尤国桢的副官和秘书。尤是无锡县东北塘人,曾在工厂做过工。无锡沦陷后,尤国桢在家乡与同乡朱若愚先后组织游击队抗击日军。1938年4月,尤国桢的游击队在“入编不受调”的前提下,被“忠救军”10支队编为3大队9中队,尤先任中队长,后任3大队队副。9月尤国桢指挥部队在石塘湾伏击日军列车,毙敌20余名;10月在北栅口怒杀伪政府特务大队长的卫士,并在回撤时将一日军军官斩首于锡澄公路。从此,尤国桢的威名传遍无锡城乡。无锡县委非常想将这支抗日队伍争取过来。

1938年11月,“武抗会”派出地下党员来尤部商谈收编事宜。一天,在季翼农等的陪同下,尤国桢与地下党派来的代表在东北塘春镜楼接上关系,此后又直接与地下党员商讨收编事宜。经过商谈,尤国桢表示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愿意接受“武抗会”的领导。此后该部队士气高涨、抗日意志更加坚定。

在参与收编工作的过程中,季翼农还积极动员爱国青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想方设法为抗日部队筹集资金。当时,由于缺乏经费,他在开展联络工作时很注意节约,有时还自掏腰包,资助联络工作。

1939年5月1日,叶飞率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从茅山出发,在武进整编地方抗日武装后,改用江南抗日义勇军(江抗)的番号东进抗日,8日,到达无锡梅村,受到无锡党组织和群众热烈欢迎,愿意接受改编的各路游击武装负责人也甚为兴奋。5月底的一天,尤国桢在季翼农等人陪同下在梅村西仓附近会见了“江抗”总指挥梅光迪,副总指挥叶飞、何克希等。尤国桢希望“江抗”帮助自己整顿“忠救军”部队,并当场决定3大队的2、5、9中队参加“江抗”。不久,“江抗”在无锡县委的配合下,对几路游击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收编。尤国桢向叶飞上交1200块大洋作为抗日经费,并提供了600发驳壳枪子弹。

尤国桢接受“江抗”领导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忠救军”的恐慌和仇视。他们设下 “鸿门宴”,通过青红帮头子季某(尤当时加入季的帮会)写信请尤到长安桥大队部商谈要事。季翼农察觉到这是个阴谋,一再劝说尤国桢不要去,尤坚持要去。1939年6月9日,尤国桢带着季翼农等人,前往长安桥与“忠救军”人员会面,快到石新桥北堍时,早已埋伏在此的“忠救军”士兵迎面朝他们走来,尤国桢还未反应过来,被枪弹击中当场牺牲,季翼农等3人,跳入京杭大运河,侥幸逃脱。

季翼农回到梅村后,迅速向上级报告了此消息,决定组织力量为尤报仇。同时,为了稳定尤国桢旧部,“江抗”将其编成特务大队,直属“江抗”指挥部,下设3个中队。

收编任务基本完成后,无锡县委安排季翼农负责为“江抗”筹集军需物资。为确保任务完成,季翼农连续两个月在江溪桥、坊前、锡南等地艰辛活动,1939年8月21日才返回长安桥家中,并动员妻子一起到梅村从事抗日工作。当天,季翼农请交通员晚饭后来家商量事情,“忠救军”有人得知季翼农在家的消息后,便设圈套诱骗他出来商量要事。那时已近黄昏,当季翼农走到西街桑树田时,警觉到周围情况不妙,但已无法脱身,被早早埋伏在那里的“忠救军”枪杀,牺牲时年仅24岁。

季翼农牺牲后,中共无锡县委和“抗联会”确定他为烈士;1950年3月14日,苏南行署正式为季翼农家属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1982年无锡县人民政府迁建锡北革命烈士墓,集中纪念240多位革命烈士,季翼农烈士碑赫然在列。1989年长安乡人民政府在他牺牲地树起纪念碑,长安中学还建立了“季翼农团支部”,传递季翼农为国家和民族勇于奉献牺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