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副市长、如皋市委书记陈惠娟接受本刊专访
苏中如皋正在崛起。她从昔日“南通小六子”(即南通六个县市经济倒数第一),一跃变为如今的第一,部分指标已跃入江苏“第一方阵”。
如皋的快速发展,有赖于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加快新一轮沿江开发”的决策,有赖于如皋干部群众的奋发努力。但我们听到最多的还是当地各界人士都在讲:“陈惠娟书记功不可没!”
陈惠娟到如皋工作13年,后面八年担任市委书记。正是这个时期,如皋实现了在沿江“八年再造一个如皋经济总量”的目标,并将在今后形成“腾江越海”的发展新格局。稍作深入交谈,当地干部们会说起陈书记的开阔思路、果敢决策、严谨作风以及坚韧的执行力。
我们看到,以陈惠娟为班长的如皋市领导班子,并不只是埋头抓经济。近五年来,他们花大力气在做一件重要的事——建设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挖掘整理红十四军斗争史料,充分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而这正是党中央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所要求的。
日前,本刊记者专程前往如皋,就这个问题向陈惠娟同志进行了专访。
记者:如皋市委策划建设红十四军纪念馆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为什么不惜花这么大的投入挖掘红十四军这个红色资源?
陈惠娟:如皋是革命老区,是红十四军诞生地。当年革命先烈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这方热土,如今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不畏牺牲追求的理想正在如皋大地逐步变成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市抓住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新一轮沿江开发机遇,经济社会实现持续跨越发展,革命老区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主要经济指标从2002年南通末位、苏中苏北落后、全省倒数,全面越至南通首位、苏中苏南前列,不少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2010年,全市预计实现生产总值突破430亿元,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突破78.1亿元、33.7亿元,增速持续保持苏中苏南第一,一般预算收入总量跻身全省前八强,建成新世纪首家县(市)级国家一类口岸和国家级造船基地,顺利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我们还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要“迈进基本现代化,建设美好新如皋”奋斗目标。
我们取得这样的发展成就,离不开革命先烈前仆后继为我们打下了红色的江山;作为红十四军的诞生地,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挖掘和整理红十四军这一宝贵的红色资源;同时,通海如泰地区离休老干部、红十四军将士后人和广大如皋人民也强烈呼吁建立一个纪念馆,更好地缅怀先烈丰功伟绩,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弘扬先辈革命精神。在此背景下,我市从2005年2月启动了红十四军纪念馆筹建工作,经过五年多时间不懈努力,终于在去年红十四军成立80周年之际竣工落成,目前这个纪念馆正处于试展阶段,不久将正式对外开放。
在红十四军纪念馆建设的关键时刻,我们学习了2010年7月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了习近平同志代表中央的重要讲话,愈发觉得自己这件事做对了,做在点子上了。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1930年如皋境内建立的红十四军,是由周恩来、李维汉、陈云同志亲手培育,李硕勋同志亲自筹建的,在党和人民军队的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年中共中央在上海,对与上海仅一江之隔的包括如皋在内的苏中江海平原地区很重视。建党初期,党就派人来这一地区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1927年,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残酷的现实表明,只有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全国各地的革命起义和暴动风起云涌,就是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的江苏境内也不例外。其中暴动规模和影响最大、经中央军委决定正式列入中国工农红军序列的就是红十四军。其活动范围遍及启东、海门、南通、如皋、如东、泰县、泰兴、靖江、崇明、东台、江阴等地,主力发展到近2000人,赤卫队发展到数万人,经历大小战斗近百次,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重兵“围剿”,在游击区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并在如皋贲家巷建立起省内唯一的县级苏维埃政权,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全国15块红军游击区之一。所以,红十四军不仅是如皋的骄傲,也是南通的骄傲,江苏的骄傲。现在,许多人尤其青少年对包括这段历史在内的党史和革命史知之不多,甚至完全不了解。所以,我们修建红十四军纪念馆,既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它告诉人们:革命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是淡化不了、告别不了的。
记者:你们开展了大量的史料征集、整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对红十四军斗争活动的影响和意义有哪些新的认识?
陈惠娟:史料是研究党史的基础,也最能拉近参观者与历史的距离,所以我们市委高度重视史料征集工作,坚持史料征集工作与展馆设计、建设同步推进。为做好史料征集工作,我市成立了专门的史料征集办公室,并从2008年4月开始启动红十四军史料征集工作。我市在资料征集过程中,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社会各界对红十四军充满热爱,对建设红十四军纪念馆给予热切期盼,主动出谋划策,提供资料和有关线索。征集活动历时两年多,共走访有关民政、党史、档案、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100多家,走访相关烈士后代家庭400多户,查阅档案资料3000余卷,征集实物近1000件,并有幸找到了江苏目前唯一幸存的红十四军失散人员周银珍,拍摄了采访专题片,留下了关于那段历史的宝贵音像资料。
红十四军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虽然仅存续了短暂的时间,但却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和意义:一是她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党的优秀领导干部。刘瑞龙、张爱萍、黄火青等红十四军的将士在新中国诞生和建设事业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垂范后世,功高不朽;二是她支持了中央苏区红军的斗争。红十四军领导工农群众开展斗争,给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心腹之患”,给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造成沉重打击,在一定程度上延滞了国民党在中央苏区根据地的大规模“围剿”行动。三是她播下的革命火种,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抗日战争期间,陈毅、粟裕同志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后改苏北指挥部)从苏南渡江北上,建立抗日根据地,为什么首先选择黄桥方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一带曾经是红十四军的主要活动地区,有群众基础。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挑起内战,1946年粟裕同志向中央“斗胆直陈”,建议首先在苏中歼敌,其原因之一,也是苏中是革命老根据地,群众条件好。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就有四战四捷在如皋境内(原李堡属于如皋)。四是她凝聚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红十四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革命斗争精神,一直激励着通海如泰人民为共产主义事业前赴后继。
记者:今后如何运用红十四军这个红色资源,对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发挥资政育人的作用?
陈惠娟:如皋市委、市政府投巨资建设红十四军纪念馆,就是要致力将其打造成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新基地、红色旅游新景点。目前,红十四军纪念馆还处于试展,已有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省内近两万人次慕名前来参观,我市许多市民和青少年学生经常前往参观学习。今后,为充分发挥红十四军纪念馆资政育人的作用,如皋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强管理,整合资源,做好以下工作: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整合市党史办、民政局和红十四军研究会等单位的优势资源,更加深入地研究红十四军的历史以及如皋革命斗争史,进一步做好相关文史资料的挖掘和整理,不断提升我市党史研究水平,努力丰富纪念馆馆藏。要充分体现、展示红十四军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要靠精神感动人、吸引人、教育人。
加大功能开发力度。按照4A级红色旅游景点的标准,大力提高红十四军公园的各项功能配套水平,全面提升馆前广场、雕塑景观的品位,着力发展与旅游相配套的服务业,提高整个公园的接待能力和水平,致力将红十四军公园打造成江苏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加大活动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组织、教育等部门的作用,利用党建日、国庆日、劳动节、妇女节、青年节、清明节等有针对性地组织党员干部、青少年和广大群众到纪念馆参观,新加入少先队队员、共青团团员和新党员力争全部到纪念馆接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创新宣传教育方式,不定期在公园举办红歌会、体艺竞赛、书画创作活动等,集聚红十四军公园的人气。针对广大中小学生特点,更多地运用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开展问答式、启发式讲解。进一步拓展体验项目,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生进园拓展活动,增加革命历史教育的生动性、活泼性、吸引性,引导他们在体验教育中把革命精神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举办专题研讨会、论文征集评选等活动,不断扩大红十四军纪念馆的影响,提升红十四军纪念馆的知名度,致力将红十四军公园打造成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了解这段历史,吸引更多的人来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