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期●散 文●

瞻仰周恩来故居

作者:曹乾石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举国哀悼。中国人民为失去这样的一位好总理感到悲痛,深深怀念。后从媒体上看到淮安新建“周恩来纪念馆” 及开放“周恩来故居”, 总想前往瞻仰,一直未能如愿。2005年退休后10年间,我有幸先后三次赴淮安,参观瞻仰周恩来纪念馆及故居,学习他的崇高精神和高贵品德。在周恩来总理逝世40周年之际,笔者写此文以作怀念。

杏黄麦熟的6月,跟随张家港市新四军研究会到江苏淮安、宿迁、泗洪、盱眙等地寻访红色圣地及老一辈革命家的战斗业绩,车到淮安,瞻仰周恩来故居自然是一项重要内容。

驱车前往位于淮安市楚州区的驸马巷,立刻被一片古朴典雅的建筑群所吸引,远远望去,若不是周边的高楼大厦,几疑是一幅恬淡的乡村民居图画,而周恩来故居便在其中。
这是一处典型的苏北民居。与周边民居相比,周恩来故居并无特别之处,门面不大,石阶不高,且墙面斑驳,有明显修补痕迹,老砖和新砖泾渭分明。这是一座老宅,系清朝咸丰到光绪年间所建的青砖瓦木结构平房,门前那条宛如玉带般的文渠亦凿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水流淙淙,令人遐思。

近前,但见青砖黛瓦下,悬一红底金字牌匾,上写“周恩来同志故居”7个字,为邓小平在1984年12月11日书写。屋角下,几盆青松把故居装点得庄严而肃穆,使前来参观的人们不由得放慢了脚步。

故居由东西两个相连的宅院组成,结构与造型基本是封闭、内向的院落形制,占地1960平方米,共32间。进入大门,先是一座照壁,为条石垒底层,砌有青砖墙体,筒瓦顶盖,既有北方照壁的高大厚实,又有南方照壁的小巧玲珑。照壁后面有两棵高大的老榆树,枝干粗壮,浓荫蔽日,枝头挂满了一串串的榆钱儿,散发着浓郁的清香。

东宅院是周恩来一家人和其祖父母、小叔父居住的地方,有四进房屋20间。第一进是门厅。第二进为两间北屋,拐角是一处三间相连的东屋,屋内摆放着几张长桌和一张八仙桌,这里便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第三进是周恩来父母起居的地方,西屋是一间不大的客厅,也是周恩来父亲的书房和休息的地方;东屋便是周恩来诞生的房间,这里与书房仅一墙之隔,室内显得异常简朴,除了床、桌、凳之外,别无他物。与许多伟人的出生相比,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时并没有出现什么异象,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传说,其实伟人的诞生就一定要与众不同吗?第四进是周宅主屋,须通过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走廊才能到达,走廊南端西侧,有两间别具一格的亭子间,是周恩来小叔父夫妻的居住地,亭子间北面的三间祖堂屋为当年周恩来祖父周攀龙和祖母鲁氏居住的房屋。

亭子间是童年周恩来和他的嗣母以及乳母的住所。原来,周恩来共三兄弟,在他不满周岁时,便过继给了住在亭子间的小叔父,但不幸的是,他的小叔父不久便因病去世,周恩来便与嗣母陈三姑和乳母蒋江氏一起生活。在这里,知书达理的嗣母陈三姑不但教周恩来识字、背诗,而且还给他讲述本地历代名将和文化名人的故事,使童年时代的周恩来受益匪浅。

在祖堂屋的西北边,是周家后院,这里是童年周恩来经常玩耍的地方。那里有一片较大的园地,还有一眼古老的水井,儿时的周恩来经常跟随乳母在这里打水、浣衣、淘米、浇菜。对这眼水井,周恩来一直念念不忘。1958年,他接见淮安县委负责人时还询问道:“我家那口水井还在吗?淮安的地下水位很高,吊桶上只要系上尺把长的绳子就能把水打上来。”

我们步入这个小院,井依旧,还有桶在。我们试着拿桶打水。果然水很容易打上来。几个人都忍不住喝上一口,除了甘甜,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让人留恋,让人怀想。
除了水井,后院里还有童年周恩来喜爱的蜡梅、雪松和翠竹。但让人过目难忘的,却是那棵有仙人风范的观音柳。这株观音柳是周恩来祖上的传物,已有100多年的生存历史。我们去的时候,恰逢观音柳开花时节,但见一条条翠绿的枝条上开出红殷殷的花朵,显得清婉而不张扬,清风中枝条摇曳,似在叙说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走过东宅院,便是西宅院了,那里有一道耳门与东院相通。西宅院曾是周恩来二祖父的住所,如今已辟为“周恩来和邓颖超纪念展览陈列室”,分周恩来“童年”“家世”“故乡”“怀念”“名人字画”(周恩来书画苑)和“邓颖超光辉的一生”“周恩来外祖父万家字画展”7个展厅。这些展厅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物等,使前来瞻仰的人能更好地了解周恩来一生的方方面面。

离开故居,已是薄暮时分。依依不舍地上车,但我们的目光还在留恋地张望。但见暮色中,周恩来故居与周边的建筑群融为一体,竟让我们分不清哪是周恩来故居哪是民居了。此景此情,不由得让我们想起身为一国总理的周恩来,一生为民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一生不也是始终与人民融为一体的一生吗?或许,这也正是今天的人们依然还在怀念他、纪念他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