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期●专稿●

追思墙:托起心中的丰碑

作者:殷春泉

 

 

在如城红十四军纪念馆瞻仰厅内,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大型烈士照片幕墙(又称追思墙),令参观者肃然起敬,感慨万分。

追思墙共由305张英烈照片组成,其中82张照片由红十四军活动区域内的相关县(市)烈士陵园提供,223张照片由市美术协会副主席、市文化馆美术师吴学根教师,根据红十四军实物资料征集办公室(简称征集办)提供的烈士模拟照片和个人详细信息资料综合绘制而成的。

看着红十四军纪念馆内陈列的一件件实物和一张张照片,征集办的同志们无不心潮涌动,充满着对往事的深情回忆和成功后的无限喜悦。他们为了力求追思墙的完美,为了红十四军纪念馆的布展成功,作出了极大的努力。首先,以《江苏省革命烈士英名录》为依据,认真核对,排出红十四军时期的英烈名录;接着,打印《烈士名录一览表》,到相关县(市)民政局或烈士陵园调出对应的烈士档案,从中摘录有关烈士后人的姓名、年龄、职业、住址等重要信息资料,在当地民政干部和村组负责人的陪同下,深入到烈属户逐家走访;召集90岁左右的知情老人进行座谈,认真记载烈士生前年龄、爱好、文化程度、体型等个性特征;在烈士后人中寻找最像烈士脸型的人物照片制作烈士模拟照片;征集烈士生前最有纪念意义的实物。回来后,将烈士信息资料汇集,制作烈士照片绘制认可表,明确绘制要求,连同模拟照片交画师绘制。烈士画像绘制后,交由征集办的同志,对照绘制要求认真比较审定后,再回到相关县(市),请烈士后代逐一认定、签字同意后,拍成照片进行整修方可进入纪念馆展出。

“红十四军纪念馆陈展的件件实物、张张照片,就像燕子筑巢一样聚集起来的!”征集办73岁的老同志成耀宗的比喻是多么形象啊!可以说,件件实物、张张照片都能讲出感人的故事。红十四军实物资料征集工作,得到众多地区部门的领导和村组干部的支持和帮助。通州市民政局杨泽华同志讲出了大家的心里话:“征集红十四军实物资料,建设红十四军纪念馆,是一项抢救性工程,是丰功伟业,我们全力支持!”他亲自帮助调档,复印,并将保存近三十年的刘瑞龙手迹材料交给纪念馆展出。江阴市党史办赵修平同志多次提供了红十四军一师江阴烈士的照片资料。特别让人难忘的是红十四军二师师长秦超、政委黄火青的家乡湖北省枣阳市民政局习心峰局长等,他们亲自陪同我们驱车数百里山路,为我们找到秦超后人和档案资料而感到莫大的兴奋和喜悦。

“先辈们连生命都能献出,我们献出点东西还要什么?”这是许多烈士后代的共同语言和行动。征集工作得到他们的深切理解和支持。红十四军一师三团团长王峰德的孙子王铁武献出了五代人用的砚台;红十四军失散人员朱广成的孙子朱将平献出30年代刘瑞龙亲笔题字的粮斗;原如皋县委书记汤仕伦的孙子汤文亮献出了汤仕伦上私塾读的教材;何昆军长的孙子何昭善献出了保存80多年的何昆在黄埔军校时用的行军床,并驾车千里来回奔波于湖南和广东之间,为征集工作提供了方便。

征集工作中,令我们难忘和感动的是众多的乡(镇)民政干部、敬老院长和村组干部,他们和征集办同志们一道起早摸黑、冒风顶雨、战高温斗严寒,每天行程200多公里,最多一天325公里;经常是中午1点左右才能吃午饭,晚上七八点才能回到住地。发扬红十四军精神,共铸心中的丰碑,成为大家共同的行动。正因为此,征集办的同志克服一切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征集工作中,努力做到让领导放心,使烈士后代满意。

静静地凝视着追思墙,似乎有众多的声音在耳边回响:何昆军长“不要管我,冲啊!一定要攻下老户庄!”继任军长兼政委李超时就义前鼓励难友“共产党员一定要坚持斗争!共产党一定会胜利!”慢步走出红十四军纪念馆,声光电系统轻轻地播放着动人的“十送红军”歌曲,表达着众多瞻仰者的哀思和祝愿:革命的先辈们,你们的鲜血没有白流,历史记载着你们,人民想念着你们!你们的鲜血铸造了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为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我们一定沿着你们的足迹,奋勇前进!

红十四军的英烈们,你们安息吧!

(本文作者为江苏省如皋市红十四军实物资料征集办公室负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