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教育子女二三事
作为一国领袖,毛泽东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非常重视对青年人的教育和培养;作为一家之主,毛泽东同样肩负着教育子女的责任。毛泽东一生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节俭朴素的作风,他的子女也正是父亲这种“艰苦朴素”作风的继承者,这是毛泽东言传身教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几位湖南教育界人士,他特别谈到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问题,强调应该培养青年人艰苦奋斗的作风,教育青年人不畏艰辛,不怕困苦。他说:你们办学校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林黛玉式的人,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需要坚强的青年,身体和意志都坚强的青年。这也正是毛泽东教育子女的目标。
毛泽东始终坚持让自己的孩子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和成长。他经常教导儿女们说:“能吃苦的人才有出息。”毛泽东早年投身革命,人生大部分时间处于动荡之中,毛岸英、毛岸青兄弟早年失散,李敏后来又去苏联陪伴贺子珍,真正在毛泽东身边长大的只有小女儿李讷。尽管这样,毛泽东也没有给过她任何特殊的照顾。1940年,李讷在陕北出生。1947年,胡宗南率部进犯陕北,陕北的粮食供应非常困难。一天,毛泽东嘱咐身边的卫士韩桂馨:“小韩,以后你就带李讷吃大食堂吧。”大食堂的伙食是—天两顿水煮黑豆,连皮都不去,大人吃了都胀肚子,李讷当时只有7岁,怎么受得了。韩桂馨忍不住劝说道:“孩子才7岁,还是让她跟妈妈一起吃吧?”毛泽东大手一挥,说:“陕北老乡的娃娃吃黑豆一样长得壮,你不要说了。”毛泽东说定了的事,不会轻易更改。第二天,李讷便和战士们一起吃大食堂。每到开饭的时候,李讷就排在买饭的队伍中,像一个小小的战士,她举着一个小搪瓷碗,分得一份黑豆,然后同大人们—起津津有味地嚼着,咽着。新中国成立后,条件有了改善,孩子们仍然过着和工农子弟一样的生活。李敏、李讷考上大学后,吃住在学校,和她们的同学一起住七八个人一间的宿舍,睡上下铺,一样吃简单的伙食,一样下乡参加劳动,一样挤公共汽车。只有到了周末大家都可以回家的时候,李敏、李讷才能回家和父母团聚。但即使在这时,毛泽东也还是照例要她们去机关食堂就餐。
1956年的一天,毛泽东在散步的时候问身边的卫士:“依你看,是李敏好呢还是李讷好?”“都挺好。”卫士回答道,“她俩对我们都很尊重,身上没有高干子女的优越感。她们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有上进心。”听了卫士的话,毛泽东不以为然地说:“我看她们不如你们有出息,也不如你们有前途,她们比你们吃的苦少,能吃苦的人才有出息。”“主席,您还想叫她们怎么吃苦?比起普通人家的子女来,她们吃的苦只多不少。”毛泽东不同意,摇头说:“不对,你讲吃苦的时候,思路不对头,首先想到她们是我的女儿,所以给她们定下不同于一般人家子女的标准。她们不就是吃食堂吗?食堂的伙食要比多数农民家庭的伙食好,不是这样吗?”“主席,您总找低的比,这不公平。”卫士争辩道,“大多数城里人家的伙食,未必比学校食堂差,我家里就比大食堂的伙食好。”“你为革命做了贡献嘛,吃好点人民没意见。”毛泽东收起了笑容,严肃地说,“她们还没有做贡献呢。人哪,生活还是跟低的比有好处。不比贡献比享受,那就没出息了。”
除了生活上严格要求,毛泽东还特别注意防止孩子们思想上产生特殊化的倾向。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一到延安,毛泽东就让儿子脱下那身苏军制服和大皮靴,换上自己穿过的旧棉衣棉裤和江青用边区纺的粗毛线织的毛背心、毛袜子。不多久,他又让毛岸英从自己的住地搬到中央机关去住。一天,毛岸英回来看父亲,毛泽东问他:“你吃什么灶?”毛岸英如实回答:“吃中灶。”毛泽东一听便生气了,责问儿子道:“你有什么资格吃中灶?你应该跟战土一起吃大灶。”从此,毛岸英就和战士们一起吃大灶了。1960年,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当时,李讷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读书,常常两三个星期才能回家一趟。一天,毛泽东的卫士尹荆山找了个机会,到北大去看望李讷。见李讷脸色不好,尹荆山问她:是不是生病了?李讷扭捏了半天,才小声道出了真情:“尹叔叔,我确实很饿。”原来,在学校报粮食定量时,李讷觉得自己是共青团员,再说父亲平常也教育家人要和全国人民一起共渡难关,她便降低自己的粮食定量,只报了27斤。毛泽东知道这件事后还表扬了她。但是忍受饥饿的考验绝不像报定量时想的那么简单,肚子常常饿得咕咕叫,上课精力也难以集中。卫士长李银桥便想办法搞到一包饼干,悄悄给李讷送去了。这件事情后来被毛泽东知道了,他把李银桥叫来,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三令五申,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别的家长也有为孩子送东西的。”李银桥小声为自己辩解说。毛泽东把桌子一拍:“我的孩子—块饼干也不许送,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
毛泽东青年时代曾写过这样的话:“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体现了青年毛泽东不畏艰辛的气概与豪迈。毛泽东也正是以自己对人生独到的经历和理解,启发儿女们认识意志的力量,教育子女培养坚强的意志。1958年,李讷患急性盲肠炎,打针时,针头断在了肌肉里。李讷为此连续做了两次手术,手术不顺利,引起伤口感染。毛泽东非常担心。—天,在工作了一个通宵后,临睡前,他给李讷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李讷:念你。害病严重时,心旌动摇,悲观袭来,信心动荡……意志可以克服病痛,一定要锻炼意志。你以为如何?”信末,还抄录了一首王昌龄《从军行》的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此鼓励李讷与疾病作斗争,同时也教育李讷通过体验意志的力量,来使自己意志更加坚强。
毛泽东除了要求儿女们向书本学习,还要求他们到社会大课堂去接受教育。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国内后,毛泽东对他说:“你回到了国内,就要学习国内的生活方式,吃饭、穿着、和人交往,都应该按中国的传统方式。”停了停,又接着说,“你先去探望老同志,见了人不要没大没细(小)的。年纪大些的,你喊伯伯、伯母、叔叔、婶婶,最老的要喊爷爷、老爹爹、老奶奶,跟你差不多大的,或者喊哥,或者称同志,不要随便喊人家的名字。”他还要求毛岸英深入工厂、农村,拜工农为师,上“劳动大学”,向实践求真知。1947年10月8日,毛泽东在给毛岸英的信中说:“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有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
正是在毛泽东的教育和影响下,他的儿女们都能吃苦耐劳、艰苦朴素,也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毛泽东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他也正是在自己儿女身上践行着对青年一代的教育,甚至对自己的儿女有更加苛刻的要求,今天仍不失为我们教育青年人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