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平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他自辛亥革命那年出生后,历经北洋军阀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他始终走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不屈不挠,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忘我奋斗。如今,他虽已届百岁高龄,仍身心健康,思路敏捷。
坚持抗日救国 敢于担当
施平,原名施尔宜,1911年出生于云南姚县一个书香世家。15岁时到昆明成德中学求学,开始接受新思潮的影响,不久,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群众组织——“青年努力会”,担任宣传队队长。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施平在一次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反对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深受同学们的赞扬。大革命失败后,学校规定有共产党嫌疑者不许入学,施平被迫离开昆明。他一路漂泊,历经艰险,取道越南河内、香港,到广州、上海等地,并奋发补习功课,于1931年考入杭州的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
浙江大学是著名的高等学府,施平决心努力攻读,日后为祖国建设服务。但是,他的理想王国很快被“九·一八”事变的枪炮声所打破。东北的大好河山被侵占,校园里的热血青年迅即掀起抗日救亡浪潮。农学院学生率先冲破禁令,成立了“农学院学生抗日会”,年仅20岁的施平被选为学生抗日会主席。随后,浙大牵头联络杭州市中等以上14所学校学生举行抗日游行示威,队伍浩浩荡荡,沿途群众见之,深受感染,并纷纷加入学生队伍,演变成了全市人民的抗日行动。
之后,学校恢复了上课,施平等浙大学生会领导人于11月下旬发动并率领杭州市各校学生代表约2000人,乘火车赴南京要求政府对日断交,抗日救国。
由于日寇步步进逼和国民党的步步退让,到1935年,华北也处于危急状态。12月9日,北平爆发了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杭州市学生率先起来声援北平学生。12月10日下午,浙大举行全校学生大会,施平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后又由大会特别决定施平为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大会通电全国呼吁支援北平学生运动。11日下午1时,杭州市中等以上学校万名学生在湖宾体育场举行抗日大会,施平为大会临时执行主席并发表主旨演讲。12日,杭州市各校派出代表在浙大集会,议决成立杭州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施平又被选为杭州市学生联合会主席。
蒋介石把浙大的学潮视为心腹之患,亲自出马到浙大“灭火训话”。蒋到浙大的前一天,教育部电令浙大开除施平和杨国华(学生会副主席)的学籍。1月20日,蒋介石带着省保安司令和市警察局长等随从来到浙大校长会客室,召见施平和杨国华。蒋介石对施平凶狠地说:“你发动学潮,破坏学校正常秩序。马上上课!”施平据理力陈:“我们抗日救亡,要求政府抗战,是爱国爱校的,要我恢复上课,办不到。”蒋介石大声吼叫:“你是学生领袖,领袖说的话,下面就要服从。”施平不为所屈:“我办不到。”第二天下午,蒋介石把施平和杨国华两人接到别墅——“澄庐”,进行“劝说”。施平继续力陈抗日救国,不为所动,蒋介石无可奈何。
此后,施平作为浙江大学学生会主席和杭州市学生联合会主席参加了全国学联的筹备工作,并于1936年5月当选为全国学联执行委员,兼学联特种委员会主席。不久,施平在浙江以共产党嫌疑被捕入狱,经斗争,7天后获释。1938年1月,施平参加了共产党,并受党的指派辗转大江南北到多处担任县委书记和新四军的团政委,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科教兴国 勇于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施平满怀激情办教育。1953年,他主政北京农业大学(现为中国农业大学),为农业科学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智慧,其所创建的光辉业绩,直至今天仍为农大师生交口称赞。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受到错误批判,被撤销了校党委书记和代校长职务;“文革”期间,又遭受迫害,直到粉碎“四人帮”,才得以平反。1978年,他调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在将近5年间,他与其他党政领导一起,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果断地为被错杀的青年学生王申酉等一批冤假错案平反昭雪。他坚持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敢为人先,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诸如制订学校新的办学方针,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重点师范大学;向社会公开招聘外语人才,充实外语教学力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荐中年校级领导;发放增收节支奖金,改善教师生活待遇;积极提倡“美育”、“群育”,实行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择系试行五年学制,提高外语、汉语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中年教师保健;发起部分高校座谈,促进高校教育改革以及试行学校领导体制改革,贯彻党政分开原则等,对学校各方面进行整顿和改革,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他特别重视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带领学校朝着高水平、高标准的办学道路前进,为日后的发展铺就了坚实的基础。
1983年4月,施平奉调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这时他虽年逾古稀,但仍全身心地投入了市人大工作,直至1985年底离休。
坚持与时同行 老有所进
施平同志离休后,依然坚持与时同行、老有所进,每天定时读书看报关注国际形势和国家大事,勤于思考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难点、焦点、热点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对我国发生的地震、雪灾等灾难性事件,十分关心,并慷慨解囊,热心相助。
离休后,施平应邀担任浙江大学校友总会名誉会长、上海市浙江大学校友会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上海市老年学会名誉会长、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他不顾高龄,热心参与。
离休后,施平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两本著作和三本摄影集,充分反映了他晚年生活丰富多彩。1988年6月,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知识分子的历史运动和作用》一书,收集了施平多年来研究的有关知识、知识分子论文16篇,所提观点,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且有新意和深度。1991年7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施平的《六十春秋风和雨》一书。该书与一般回忆录不同,熔作者经历、人生哲理与历史反思于一炉。施平对历史的冷峻审视,洋溢着对民主精神和科学理念的执着追求,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浓厚兴趣,很快销售一空,后又再版。
施平还写过不少游记,歌颂祖国的美好河山。1987年、1994年他两次随上海离休老干部组团赴甘肃、新疆等地考察访问。大西北雄奇、壮丽又充满神秘感的风光,使施平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撰写了30多篇游记。游记语言平易近人,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深,就像是从一位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
施平还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到了耄耋之年,他摄下了上万张生动的照片,把祖国名花异草、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新中国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前进足迹一一摄入镜头。为了扩大视野,他还不顾年迈和辛劳,自己掏钱游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西部边陲和域外,将各种美景装入相机。他的摄影作品多次参加展览并获奖。施平还和夫人蒋炜共同劳作,出版了三本摄影集,刊登彩照1079幅,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施平同志经历了辛亥革命以来的社会风云变幻,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也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是坦然处之,风雨不惊,斗志昂扬,恪尽职守,对民族、对祖国、对人民奉献了自己的赤胆忠心,即便是到了晚年,依然坚持与时代同行、并老有所进。他作为一名抗日先锋的革命家,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他作为一名知识精英的教育家,始终坚守实事求是的尊严、良知和真善美的理念;他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始终践行着共产党人的神圣誓言。2010年10月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以及华东师大、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为施平祝贺百岁生日时,称赞施老“白头虽老赤心在,伏枥仍有万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