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期●历史研究●

也谈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王喜国

作者: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对此,我们当有坚定不移的认识。但近些年来,怀疑乃至意图否定这一论断的声音不绝于耳,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视听。本文拟结合抗战实际,从国民党和共产党相比较的角度,从四个方面来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有团结统一的坚强领导
  抗日战争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事件,在这一正义与非正义、进步势力与倒退势力的殊死较量中,领导作用至关重要。必须要有统一的、团结的、强有力的政党的正确领导,否则一事无成,更会遭到惨重失败。

国民党作为当时的执政党,本来应当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扛起抗日的大旗,领导和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日寇展开生死搏杀。但是,国民党政治上分裂,组织上涣散,思想上混乱,内外失措。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并无对日抗战的决心,而是寄希望于国际联盟的调停,而国联却置身事外。蒋介石想对日妥协,利用日苏矛盾使之相互牵制,达到“制俄而攘倭,制倭而攘俄”的双重目标;想挑动日苏开战,而使中国能以中立姿态实现两边获益。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内汪精卫很快由主战转向主和,投入日本怀抱。在国民党四分五裂的情况下,虽然悲壮地组织了22次大会战,却没有摆脱战略被动的命运,处处受制于敌,几乎没有一次主动出击收复国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正被蒋介石围在江西,但仍然在9月20日发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宣言。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时,中国共产党刚刚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元气大伤。但是,面临日本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党义无反顾地扛起了抗日的旗帜,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倡导、推动并始终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抗日战争所必需的国内团结能够维持下来。就共产党内来说,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开始逐渐形成,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不仅凝聚了全党的意志,而且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还使国民党治下的东北军、西北军等赞同并接受我党的主张,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发动“西安事变”,促成了全民族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延安成为中国的希望所在,与国民党统治集团四分五裂、军阀搞“独立王国”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团结统一、同仇敌忾,既没有拥兵自重,更没有成建制投敌的情况发生,在我党统一、正确的领导下,不仅使国民党和共产党两个领导中心历史地位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而且使日本与中国的综合实力对比也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直至取得抗战的全面胜利。

中国共产党有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

战争,以最大限度保存自我、消灭敌人为目标。因此战争不一定是硬碰硬的消耗,特别是在双方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要斗勇斗智。从1937年8月开始,国民党连续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蒋介石确立了“持久消耗战略”,反复强调要“一面消耗敌人,一面培养战力,伺机转移攻势,击破敌人,以达到最后胜利”,并且宣扬“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形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解决”。南京失守后,蒋介石总结经验教训,说:“我们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来和敌人决胜负,是一种夺得人口来和敌人决生死”,“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蒋介石虽然从速胜论转而认识到中日之间是持久战,但没有找到抗战的依靠力量,更没有指明抗战的前途所在。

中国共产党对整个抗日战争实施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提出了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军事方针,毛泽东的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为全民族抗战指明了方向,为坚持抗战和夺取胜利提供了基本保证。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的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决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毛泽东始终坚持人民战争路线,他说:“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全国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号召全国人民总动员,从洛川会议到瓦窑堡会议,从延安到西柏坡,都大力倡导开放民主,改善民生,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始终贯彻人民战争路线,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使自己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日益发展壮大,最终走向全面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对日作战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更把游击战提到战略位置,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最多时达到75%)和95%的伪军,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使游击战“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实践证明,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人民军队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的最好的作战形式,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中国共产党有广大深厚的群众支持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不仅没有很好地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反而在以下六个方面失去了民心:一是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镇压抗日力量,引起全国人民的反感;二是日寇占领东三省后,蒋介石不仅下令不作抵抗,反而主动求和。日寇进犯华北,策动华北自治,蒋介石仍然处处妥协,与日本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引起国民党内部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强烈不满;三是南京、武汉失守后,国民党内部大分裂,国民党汪精卫及20多个中央委员先后投敌,78万部队成建制哗变成伪军,这更伤透全国人民的心;四是造成了花园口决堤、长沙大火、重庆防空洞三大惨案,导致数百万人受灾受难;五是发动三次反共高潮,又派几十万大军闪击延安,做着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六是14年抗战时期,国民党内贪污腐败成风,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共产党是紧紧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得到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和衷心拥护。毛泽东有名言:“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他更指出:“单是团结全党同志还不能战胜敌人,必须团结全国人民才能战胜敌人。”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正是以此为基点,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以分散游击的方式,以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组织武工队、铁道游击队等多种形式,向敌人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积小胜为大胜,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使侵略者遭遇了灭顶之灾。这正是我党从中日两国实际状况出发,深刻揭示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并且在此基础上开辟和实践了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美国人史沫特莱的《中国的战歌》中记载缴获一个日军的日记,日记上反复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破坏桥梁和日军天天修桥的事。据统计,仅抗战第三年,抗日根据地军民仅在华北就破坏铁路5320里,公路16408里,毁坏电线杆42220根,收电线218493斤。我们党领导的武装开辟的敌后战场,坚持长期浴血奋战,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独挡一面的抗日战场。1945年3月18日,日本东京《同盟世界周刊》感叹道:“根据我们的见解,真正的抗日势力,始终一贯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了抗战的希望和未来,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人民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壮大起来。1937年八路军只有三师之众;到了1940年,单是一次百团大战,就调动了40万人马;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到来后,虽然我们的人数急剧下降,但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到抗战胜利前后,我们已经发展到正规军120万、民兵220万。

中国共产党有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

纵观国民党的抗日表现,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正面抗击来犯之敌,另一方面却摇摆不定。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国民党奉行绝对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国联调停;日军进犯华北,国民党当战却不战,又与之签署了屈辱的城下之盟;全面抗战爆发后,在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蒋介石主动在上海展开会战,希望列强因其在华利益受损而出面干涉,结果却精锐尽失;对于首都南京,是死守还是撤退,反复开会也决定不了,最后只派唐生智镇守南京,既失去了决战的先手,也失去了撤退的先机,只好任人宰割;南京、武汉失守之后,国民党二号人物汪精卫认为战则必败,转而投敌。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对日宣战,蒋介石政府这才正式对日宣战,此时距离九一八整整过了十年,已是山河破碎风飘絮。

面对日寇的嚣张气焰,共产党人奋起抵抗,首先吹响了救亡图存的号角,举起了全民抗战的大旗,担当了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先锋队,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九一八事变的第三天,中国共产党就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又分别于9月22日和9月30日做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发表《为日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号召全国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争得民族的解放与独立。随后,组织东北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联,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中国共产党还最早参与全国其他抗日活动,包括声援十九路军抗日,与冯玉祥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合作抗日,与李济深的福建人民政府联合抗日,并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积极准备北上抗日。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和抗日根据地作为主要进攻对象,疯狂地实行“三光”政策。毛泽东指出山西“正规战争结束,剩下的只是红军为主的游击战争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决心坚持华北的游击战争,用以捍卫全国,钳制日寇向中原和西北的进攻”。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从配合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改为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大大牵制和阻击了日军进入中原和大西北,对坚持八年抗战起了战略支撑作用。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下,尽管八路军、新四军面临严重困难局面,由50万人减为约40万人,抗日根据地面积也在缩小,总人口由1亿减少到5000万以下,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屈不挠,就连日本人都认为,日本与重庆之间暂时处于战争状态,却又能够共存的性质。但是,“对于中共,只有排除任何妥协,必须从各方面都采取彻底的对抗政策。就中共的信念而言,他们是要一直战斗到日军完全从中国撤退为止的”。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战争威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筑成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

说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并不是否定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尤其是正面战场抵抗日军的作用。国民党抗战的功绩是不应抹杀的,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更是不容置疑、不能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