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期●散 文●

心中的延安

作者:居欣如


延安,是诗,是歌,是壮丽的历史画卷。

延安,是曙光,是太阳,是新中国的摇篮。

战争年代,您曾召唤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投入您的怀抱;如今,您仍然具有不朽的魅力,吸引着人们来这里寻找精神支柱和人生的信念和理想。

延安的宝塔山啊,巍巍屹立在凤凰山麓。那挺拔伟岸的身躯,深深地印入人们的心灵。它再也不是地理的标志,而是一种革命精神的象征。当红日照耀着宝塔尖顶的时候,人们昂首仰望,望见那塔尖,那蓝天、白云和旭日,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当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那塔脚下是深厚辽阔的黄土地。那塔脚又宽又厚,深深扎根于土地之中,是那样的坚实、稳当。那高耸入云的塔尖,似乎在给我们指引方向。“塔尖无塔脚,实在难想象,塔脚无塔尖,塔亦不成状”。(陈毅诗)

塔尖和塔脚始终紧紧依傍,融汇成浑然一体。延安宝塔山啊,您用您自身的形体告诉了我们一条多么朴素而又颠扑不破的真理!

延河的水哟,日夜静静地流淌,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当年,就在您的身边集结了一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为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不怕艰难困苦,从四面八方来到圣地延安。延河啊,像母亲的胸怀一样,默默地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把他们培育成一颗颗革命的种子,洒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母亲哺育之恩,中华儿女永不忘;翻天覆地迎来了红彤彤的新中国,他们还要把新中国建设得更加灿烂辉煌!

枣园的窑洞啊,当年,在人们已进入梦乡时,这里还亮着灯光。多少年来人们来到这里,都不禁要停立默想。一处处简陋的旧址,一件件普通的实物,都会在人们心头掀起一股股感情的波澜。毛主席住过的窑洞里,“除了土坑之外,还有一张木椅,一张桌子,一条木凳,一盆木炭,木桌上放了许多纸条,还有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桌上燃起油烛”。(见范长江《塞上行》)站在这样破旧简陋的窑洞前,人们思绪万千。回想起战火纷飞,转战陕北的历史,谁能相信,伟大的业绩,竟在这里发生、发展?人们感受到心灵极大的激荡:我们革命的路是从这样的窑洞里开始的!

信天游、走西口、五更调、戏莺莺,都是如此的质朴而有生气,带着泥土的芳香,听来令人神往,犹如山坡上盛开的野花,生机勃勃,无限清香。在这块土地上有唱不完的歌,有开不败的花。以冼星海为代表的一批音乐家,来到延安创作了《延安颂》《黄河大合唱》《南泥湾》等优秀传世之作。贺敬之、李季等一批作家又写出了《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兄妹开荒》等佳作,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为什么陕北的歌儿,几辈人一直在唱?因为陕北的歌儿来自人民。把根深深扎在人民中间,就有唱不完的歌,就有开不败的花。不管这是歌曲、小说、戏剧、绘画,恰似葡萄架上串串葡萄,千枝万叶,茂密成荫,硕果累累,而它的根总是深深地扎在泥土之中。

什么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写在延安的山山水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