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期●专稿●

一定要把社会风气搞好

作者:邓伟志

 

邓小平20年前的南方谈话对中国的局势起着扭转乾坤的作用。

谈话是陆续进行的。1992118日,邓小平抵达武昌,在火车上同关广富谈话。我当时看过武昌记录,记得只有一张纸头。话不长,语气却很重,他说:“谁不改革,谁下台!”邓小平还关照关广富打电话转达他的这番话。下午到长沙,后来又到深圳、珠海。131日到上海。在上海的讲话,吴邦国作过传达。我记得最牢的一句是,邓小平指着一个电子产品说:大家看,它姓“资”还是姓“社”?意思是产品没有姓“资”姓“社”之分。邓小平221日回京后,便找人整理他的南方谈话。当时有人称邓小平为“南巡”,后来一律称“南方谈话”。228日中央把南方谈话作为2号文件下发。“南方谈话”有六个部分。关键词是三个:市场经济;主要防“左”;政治体制改革。522日邓小平视察首都钢铁公司,针对有些人回避“南方谈话”的主要精神,再一次作了重申和强调。612日邓小平又说:“深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搞市场经济,没有竞争,没有比较,连科学技术都发展不起来。” 20年来,“南方谈话”便成为新征程的进军号。

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南方谈话”,我想着重讲一讲学习“南方谈话”第四部分的体会。邓小平说:“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

社会秩序、社会风气是个大问题。姑且不从负面讲当今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如何如何不好,单从我们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花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就可以明白社会秩序、社会风气差到什么程度了。最简单的例子,媒体要花版面讨论:见老人跌倒要不要搀扶?北大副校长表示:如因搀扶跌倒老人而吃官司,北大愿提供法律支持。如败诉,要赔偿,北大愿出20万元。上述媒体和北大的表态都是必要的,都是好样的。但翻过来想想,要不要搀扶跌倒老人之类不成问题的问题,怎么在今天成了问题?为这类官司要北大出资,是不是偏离了高等学府的主要使命?倘若全国有理的败诉者都心向北大,倾北大的全部经费够支付吗?

社会风气是邓小平一贯关注的问题。早在1981112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参议员代表团时就说:“没有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即使现代化建设起来了也不好,富起来了也不好。”一切爱我中华民族的人都不能让“不好”继续下去。元气可伤也可以恢复,我们一定要好起来。如何让社会风气好起来?

首先是要克服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情绪,正视社会风气问题的严重性。一个“贪”,一个“假”,一个“闹”,一个“黄”、一个“赌”,五样东西毒化了中国的社会,可谓是新的“五鬼乱中华”。贪与腐的金额说法不一,统计口径也是花样多多,虽说具体不详,但是,用这笔赃款可以解决当前数以千万计的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是毫无问题的。假,假药、假酒、假话、假文凭、假夫妇、假父母、假年龄、假历史,连当选什么长以后,登在报上的简历也前后不一,有人认为其中肯定有假。曾有人说,各个方面都该打假,唯独假牙、假发、假肢不可打,如今假假牙、假假发、假假肢出现了,也该打。假,弄得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假作真时真亦假”,到如今,连该信任的也不信任了。单是为了防假,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占成本、占GDP的百分比之高,就能把物价指数抬得高过警戒线。

一方面是对社会风气问题的严重性,不可低估;另一方面,对治理社会风气所取得的成效,不可高估。这样,才有助于我们下重药治重病,用猛药治大病。

其次是要全面理解社会规范,努力完善社会规范。要减少社会上那些厚颜无耻的事,最起码的做法是要他们知耻。社会风气败坏不是“国耻”,也是“奇耻”。“奇耻”固然可怕,可是,如果寡廉鲜耻,恬不知耻,则更可怕。因为知耻是去耻的前提条件。知耻有可能改邪归正。不知耻则一定不会改正,不仅如此,而且会变本加厉。

如何让人“知耻”?可以制定法律。法律是高铁的轨道。用法律激励人快速向前,同时也用法律来制约越轨行为。但以法治国不等于任何事情都要订个法。法不可能是无所不包的,法也不是万能的。除了违法可耻以外,还要让人知道缺德可耻。德不像法那样具有强制性,但德是要内化到心灵深处的。一旦内化到了心灵深处,就会做到“慎独”,也就是四十多年前大庆人的那句话:“没有人在场与有人在场一个样。”道德规范无所不在,能起到法律起不到的作用。道德评价上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是很厉害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会使人羞愧得无地自容,会激发“失范”的人回头是岸,悔过自新。

法与德是社会规范,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社会规范,可是,如果单是这么看,也是不完善的。社会规范还应当包括社会政策、宗教教规、风俗习惯,以及乡规民约。

社会政策是从宏观出发制定,从微观入手执行。它既是社会风气的清洁剂,也是社会风气的调节器。正确的社会政策能促进人,错误的社会政策会促退人。我们的社会风气之所以会弄成这个样子,社会政策应当承担一部分责任。政策一怕“漏洞”,二怕“冲突”,三怕“多变”。据《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在2011年底公布的资料,89%的人认为现行政策漏洞“非常多”。俗话说:“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政策规定如果是大而化之,是“橡皮筋”,则必然制造混乱。此政策与彼政策相抵触,轻则叫人莫衷一是,重则造成混乱。政策如果是初一、十五不一样,那么其后果也一定是互相攀比,争论不休。因此,称得上社会规范的政策要有严肃性、准确性,也才有权威性。“批示”,任何批示,都只能在政策范围内写批示。要坚决纠正批示高于政策的错误做法,要知道把批示置于政策之上是违纪,是耻辱。

在阐述社会规范时,不大有人提及宗教教规,这是令人遗憾的。殊不知宗教教规可以用来为现代文明服务。宗教不是科学,可也是一种文化,即宗教文化。宗教所讲的爱和善能在一定程度上同我们讲的真善美耦合。信教是失落、失意的伴生物。而失落、失意的人恰是政府应该特别关心的人。因此,运用宗教教规是改良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一环。

至于风俗习惯、乡规民约,也能成为一种社会规范。风俗习惯、乡规民约有需要改进的一面,也有“力拔山兮”的一面。比如西南地区有两个距离很近的村庄,有一阵子一个村吸毒成风,另一个村无一人吸毒。何以如此?因为后一个村的村民自己立下一条规定:“谁吸毒就暂停谁一年或两年祭祖的权利。”这条规定调子不高,但很管用。它适应了当地崇尚祭祖的习惯。各地有各地类似的风俗,其实都可以加以改造,“为我所用”,为净化社会风气所用。

第三,有了规范,还需要有模范,需要一大批遵守规范的模范。风气是由民风与官风、清风与浊风、春风与寒风、雄风与妖风、顺风与逆风共同组成的。这些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是有相关系数可寻的。可是,其中总有居于主流地位的,也可以说其中总有起带头作用的大风。样板的作用是巨大的。样板分“正”、“负”两类。“负样板”的破坏力也是巨大的。因此,要大力宣传模范人物的模范事迹,发挥模范的引领、带动作用。模范是火车头。火车头一开,一二十节车厢都会跟上来。

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风居于社会风气的核心。在革命年代,共产党从阶级属性上讲,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在建设时期,从执政地位上讲,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有七千多万党员。如果一个先锋队员能带动十九个人,那就能够把全民一个不漏地带动起来。按理说,十九个人不过是一个班的建制。好的班长带一个班是不太难的。在战争年代,很多不识几个字的农民刚入伍,还没入党就当上班长。入党后,很快就把全班带领成为“英雄班”。今天教育普及了,各方面的学习条件好了,一名党员带动十九个人是能够带得动、带得好的。因此,在社会风气的建设上,要积极开展“一带十九”的活动。这是巩固执政党执政地位的需要。如果认为金无足赤,党内会有不纯分子,那么还有一条:群众中有英雄,再把“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等因素考虑进去,在中国建设出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风气是不难的。我们应当有这个决心和信心。“高度文明、高度民主”是在二三十年前写进中共中央决议的。请注意“高度文明、高度民主”中的“高度” 二字。“高度”决不是低度。决心要大,目标要高。悲观情绪要不得!自甘落后要不得!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在地球上有些民族还处于野蛮阶段,还有“食人之风”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讲“礼”了。

眼下,有不少人在讲欧洲的社会风气好。人家是不错。可是翻开老底,看看那些至今还在的、从人嘴里掏出的堆积如山的金牙齿、从死人头上取下的堆积如山的金边眼镜,就可明白他们在几十年前对犹太人是多么不讲人道了!社会风气是可变的。几十年后,与排犹不相干的德国总理在看了那些金牙齿、金边眼镜后,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为他自己的民族历史上的耻辱而忏悔。他们今天的社会风气是他们“悔”出来的。

社会风气既有变好的时候,也有变坏的时候。中国人没有向任何人下跪的必要,只要我们昂首阔步向前,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完善规范、领导带头,知行合一,一定是风光更好看。

领导带头不能只带嘴巴不带手。马克思说:实际运动前进一步,胜过纲领一打。我们可以摹仿马克思,说一句不大容易被人接受的话:领导人的一次模范行动胜过一百次抑扬顿挫的重要讲话。十多年前,有些人不在讲话的内在质量上下工夫,却在讲话前花时间请播音员一遍又一遍地辅导讲话的腔调。这是得不偿失。有那个学腔调的时间,倒不如去隔壁贫困人口家中看看他们锅里吃的什么。看了以后,在讨论如何治理社会风气时就能跳出自己的既得利益的局限,不为浮云遮望眼,提出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主张,真正兑现两千年前《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

第四,最重要的是要坚定地确立“社会以人为本,人以社会为本”的理念。这是社会风气净化的灵魂。“以人为本”的深入人心,是中国社会的一大进步。曾有一段时间忽视人的作用,泯灭人的个性,不利于社会风气的建设,面对当时的主要矛盾,提出“以人为本”,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可是,这20年的情况在起变化,极端的利己主义在膨胀,金钱至上主义在橫流,有不少人把“以人为本”异化为以“我”为本,以一己之私利为本,这就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初衷。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社会以人为本,人以社会为本。”

“社会以人为本,人以社会为本”,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是作为社会化动物的人类的标志性理念。社会不以人为本,人难以立足,到头来社会也不存在;人不以社会为本,社会就是一盘散沙,社会也不成其为社会,人也会退化为动物。

“社会以人为本,人以社会为本”,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比如新加坡在“新加坡精神”中就提出:“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可见,人与社会互相为本,是人类的共识,是社会风气的引领。我们既不要把“大公有私”说成右,也不要把“大公无私”说成“左”。“见利不亏其义”是《礼记》上说的;“见利思义”,是诸葛亮讲的;“公而忘私”是贾谊讲的;“大公无私”是汉代马融讲的;“公正无私”是荀子讲的,《淮南子》上也讲过。我们学习这些至理名言还来不及哩,哪有工夫给他们分左右!

在纪念“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牢记邓小平的教导,不遗余力地把社会风气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