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父亲潘友宏100周年诞辰
父亲潘友宏生前常跟我们说:老家村口有一株六百多年的桂花树,当年是奶奶从这里将父亲送上井冈山,从此走上戎马一生的革命道路。如今这株桂花树已经根深叶茂,围绕主干又长出了七枝树干,好像在告慰父亲,您的七个儿女已经茁壮成才。
32年前,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也永远回到了他久别的故乡。32年后,我们在父亲百年诞辰之际,回忆和纪念父亲,既是对他老人家的缅怀,也是对儿女们的鞭策,更是告诫后人要永远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为党、为国、为民不遗余力,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1916年农历正月十五,父亲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县东固乡杨坑村,在赣南这个四面环山、交通极其不便利的小山村里,总共只有几十户人家。父亲是家中的长子,下面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加上祖父母,一家六口仅有两间土木结构的房屋,生活完全依靠山上一小块田地维持。由于家里人口多,耕地少,生活极度贫困,父亲只念了三年私塾,他的童年是在大山的田埂上、竹林中、池塘边度过的。在那个年代,父亲与所有劳苦大众一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期盼命运的改变。父亲的家乡是我党最早开展土地革命运动的地区,父亲有机会较早受到革命的影响,从13岁起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少先队、农协会、青年团。在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的洗礼后,他更加坚定了对党的信念。1933年父亲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从此走上为之奋斗一生的革命道路。
1934年,在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父亲随红一军团的留守部队为掩护红军主力安全转移,在环境极其险恶的条件下,在闽西山区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抗战爆发后,父亲所在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他任新四军二支队供给处处长兼老三团供给处主任。在国民党背信弃义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父亲冒着枪林弹雨,历经艰险,携二支队全部经费突出重围,使这笔宝贵的经费为日后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解放战争中,父亲先后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为全中国的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初,父亲从陆军转入海军,从华东军区海军组建,先后在东海、南海、北海三个舰队担任过后勤部长。 1969年9月,父亲担任国务院交通部军管会主任。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确保全国交通运输的畅通和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关系到民生,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他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领导下,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扑在工作上,没有辜负党的重托。1973年,父亲再次回到了他钟爱的军队,重新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按照舰队首长的分工,由他分管舰队的装备工作,这对一个只有小学三年文化、长期从事后勤工作的他来说,高尖端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对他又是一次艰难的挑战,面对国家重要战略武器核潜艇,父亲没有畏惧,没有退缩。他以全身心的精力和强烈的使命感下部队、跑企业,撰写出大量具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受到了海军首长及专家的高度评价。特别是在他下部队返回途中遭遇车祸负伤致残后,依然心系核潜艇建设。医生告诫他必须全休半年之后才能工作,但三个月后他就拄着手杖出现在工作一线。由于车祸对他身体元气的重创,由于过度劳累对他身心的损害,1984年11月7日,父亲大面积心肌梗塞,倒下了……
缅怀父亲,就要像他那样对党的信念忠贞不渝。磨难几乎伴随了父亲的整个人生。他的童年是在贫穷困苦中度过的,在战争年代他头部、臀部、双膝均留下了枪炮的创伤。艰苦险恶的战争环境,没有改变父亲对党的信念,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没有动摇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父亲这种忍辱负重的胸怀和情操,对我们的成长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缅怀父亲,就要像他那样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父亲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对我军后勤保障战线的建设与发展,几乎尽其一生的精力和心血。特别是在他的花甲之年,对我国战略核潜艇的装备维修保障倾注了大量的精力,直到车祸负伤,依然拖着那条伤残的腿,坚持工作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父亲在交通部担任军管会主任的四年,为全国铁路、交通、邮电三大部合并后的理顺,为确保全国交通运输大动脉的畅通,特别是对“南北航线”的开通、葛洲坝建设论证、坦赞铁路的援建、远洋运输及大型船厂的建设等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曾多次受到周总理的表扬和肯定。
缅怀父亲,就要像他那样勤俭持家廉洁自律。经他手的各项后勤保障及装备维修经费与物资不计其数,但父亲从未因手中的权力而近水楼台先得月。家里孩子多,为了解决孩子们的穿衣问题,大的穿不下了,小的接着穿,小的穿破了缝缝补补继续穿,这在50年前的许多老照片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纪念父亲百岁诞辰的筹备中,小弟在父亲的遗物中,还意外发现父亲当年的日记里详细地记载了家里每个子女探亲时是否交了粮票,交了多少,并附有他的点评。父亲去世后,在他的保险柜里竟没有一张存折,所有的现金加起来不到五百元,这是他当年两个月工资的总额。
缅怀父亲,就要像他那样真诚做人。父亲一生结识的朋友众多,上至领导,下至平民百姓。特别是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不为他的人品所感染,我们听到对父亲最多的评价是:你父亲是个好人,这简短的两个字,是对他人品的高度概括。回忆父亲生前曾对我们说过这样一段故事: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父亲在闽赣军区红十八团二连任司务长,在一次战斗中头部受了重伤,是连长熊梦辉下死令把他抬了出来,不然命早就丢了。熊梦辉后来担任新四军新二支队新三团团长,在皖南事变突围时的一次伏击战斗中不幸牺牲,父亲亲手将战友埋在长江边上。几十年后,每每提及此事,他都感慨万分。
缅怀父亲,就要像他那样饮水思源不忘父母养育恩。父亲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他对家乡的情结比常人要多出几分。从1933年至1984年的半个多世纪的漫长时光里,虽然他只回过三次老家,但他对家乡、对亲人的牵挂却是日思夜想的。三次回乡跨越了半个世纪,三次回乡均不忘祭奠先人,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父亲做人的基石。为了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父亲始终心有愧疚,虽然他已经尽其所能为家乡修建了小水电站,结束了村子里没有长明灯自来水的历史,但他看到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依然那么缓慢,祖宅前的竹林基本被砍光,村里百姓的生活还处在贫困线水平,他心急如焚啊!为使家乡尽快脱贫,他给省委省政府写了一份有分析有建议的调查报告,特别明确提出要尽快解决老区交通不便问题。可以告慰父亲的是,他的这一愿望已经实现了,他一直盼望的公路已经直达村口,过去要翻越两座大山、走十几里山路才能回到故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亲爱的父亲,32年前,您的儿女们回到您的身边为您做最后的送别,按照您的遗愿,将您送回了您曾战斗过的地方,让您在那里静静地陪伴您的父母与战友;16年前,您的儿女们再次回到您的身边,在村口的桂花树下与您相聚,我们从桂花树上看到了您的音容笑貌,您也看到了我们每人手挽一株树干在向您敬礼;今天,您的儿女们又一次回到您的身边,纪念您的百岁诞辰,我们永远缅怀您!